石油勞工

[工作研究]認識「地震」/陳仲明工作研究

認識「地震」/陳仲明

        台灣地處環繞太平洋的地震帶上,所以地震發生的頻率逐年增多,且往往造成很大的災害!尤其一般人談震而色變,缺乏對震災概念的認識與防範的準備,誠為當前的一大隱憂!

一、 從震度與規模談起

        我國發佈地震消息,係由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勘人員所掌理,而「震度與規模」都是用來衡量震災大小,和破壞程度的基本量尺,做為研判災害的依據。

        所謂「震度」(Intensity)係用來表示地震時,地物所感受震動的激烈程度,一般而言,距震央愈近,震度則越顯著,破壞力亦愈強。

        全世界之地球物理科學家對震度的分級,迄今仍未完全一致,據我國中央氣象局對震度的區分,採零至六級制,其劃分的標準為:

(一)零級:為無感地震,地震儀的儀表上有記錄,而人體尚無感覺。

(二)一級為「微震」:人體靜止時或對地震有特殊敏感者,有感應。

(三)二級屬「輕震」:門窗搖動,一般人均有感覺。

(四)三級係「弱震」:房屋動搖,門窗格格有響,懸物搖擺,盛水動盪。

(五)四級為「中震」:房屋搖動甚烈,不穩定物體易傾倒或落下,盛水容器達             八分滿者會濺出。

(六)五級為「強震」:牆壁龜裂,煙囪或牌坊傾倒。

(七)六級為「裂震」:房屋傾倒,山崩地裂,表層斷陷。

        「規模」是地震本身的能量,或稱「震級」(Magnitude),它的大小乃依據所釋放的能量來決定。一次地震因觀測地區的不同,震度不一,但規模卻不因測站與震央之遠近而改變其質量。規模是以正數來表示,並取一位小數為無名數。

        根據地球科學專家指出,依照全世界地震資料顯示:

(一)規模大於九的地震,自地震觀測以來,迄今尚未發現。

(二)規模八點五至九的地震,為最大級的地震,全世界發生的次數,大約為10             年一次。

(三)八至八點四的地震為第一級大地震,如震央在陸上,會造成極為嚴重的損             害,如係在海底,會引起大海嘯,淹沒廣大的原野,且隨著很多的餘震,             全世界平均每年一次。

(四)規模七至七點九的地震,亦為大地震,全世界大約每年發生20次。

(五)規模在六至六點九的地震,若震央發生於陸上,必然會造成災害,世界上             任何頭等觀測所,均可測得,每年發生頻率約150次之多。

(六)規模五至五點九的地震,有感區亦相當地廣大,若震央發生在陸地上,亦             可能造成災害。

(七)規模在四點九以下的地震,通常不會導致災害的發生。

二、 地震之預測

        在今天21世紀的90年代。地震之預測尚無法完全辦到。以當前人類高度的智慧,與突飛猛進的自然科技,雖然發展至太空,使人類登陸月球;唯地球科學中的地震,即在歐美科技最發達的國家,依然無法預防其災害的發生!

        所謂預測,必須將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震度與規模等級都明顯的記錄下來,才有實用的價值,以作大地震來臨前的癥兆之分析探討。目前歐美及日本正致力於可以觀察或設計這些所謂的「前兆」新儀器的研究。它包括了:(1)微小地震發生頻率的激增。(2)地下水位的變化異常。(3)地磁場的方向驟變。(4)大區域性的地盤發生傾斜。(5)地殼中的P與S級速度異常。(6)斷層緩移及大地變形…等。由於這些變化,平常都非常地微小,特別對資料處理講求精巧細密,若一旦發現以上諸因素,即可得知完滿的結論。且當前美、日之研究,傳已略具規模,願不久的將來,能夠精確地預測出尚未發生而即將發生的地震徵兆。如此,人類等於消除了一種天災劫難,即使地震的災害無法完全避免,祇要能做到事前的預測、防範即可使災難減低到最低的限度。

三、 對地震成因的認識

        有關地震發生的原因,在過去的年代裡,一直是沒有適當的答案:直到1906年舊金山大地震之後,地震的成因經過精密的分析研判後,才獲得正確的結論。

        當時地質學家們提出的解釋是:地球的震動是由於在堅硬的地殼裡,發生集體的碰撞,當這種碰撞的發生,動搖了岩石的穩固,便形成了地震。事實則係由於地球的收縮。這種地震成因的理論直到今天仍被地質學家所沿用,他們認為當前另外的一種分析,在地殼中有10個主要和許多較小的板塊,在不停的移轉,其速率非常地緩慢,一年祇有幾公分。大家稱這種現象為「大陸堆積物的流動」。自從地球形成以來,這些地盤即一直在運動,原因是從地球中心散發出來的熱力,導致地盤的相互對流;這種流動便是造成地震和火山爆發、形成海洋、大陸及礦物資源蘊藏區…的主要成因。

        台灣地震帶的形成,因台灣的位置恰好在太平洋菲律賓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的接觸點上,因此在這兩個板塊相互的運動下,造成了頻繁的地震。菲律賓板塊在花蓮(北緯24度)以北,開始以45至50度的斜角隱沒於台灣北部大屯山地下,這塊板塊厚度約50公里,自花蓮一線潛入地下到大屯山附近,每年自北移轉7公分,此乃為台灣東部地震較多的原因。

四、 地震災害的防護

      地震災害之防護,可分為平時準備、震時緊急措施與善後處理等多種項目,茲分別詳述於後:

(一)平時準備工作:目前雖然對預測、引發、防止…,尚無法實現,若能做到             下列幾點,必可減輕災害。

             1.通訊的設施:平時應確定聯絡的方式,以便於緊急時,能夠迅速地傳遞                 消息。              2.報警系統:平時應建立完善,使能預先知道災害之將臨而加以戒備或迴                 避。              3.防火方面:對易燃物或爆炸物的儲藏應當慎重;對於油料瓦斯管線應特                 別注意防震、防火的措施,以防火災。              4.建築管制:主管審核建築部門,平時都要加強查對建築物的防震設計與                 消防設施,以防天災降臨時,有屋毀人亡的災害!5.水災問題:平時多                 注意河、海沿岸的堤防維護管理工程,發現破損即刻加強,以免震災發                 生,海嘯驟至,釀成禍不單行的災變。

(二)地震來臨時的防護之道:                       1.當大地震發發生時,須立即躲進附近堅固的家俱下,趨避戶外空地最好                 。住大廈內不可爭奔進入電梯,這比天災還危險!因為大家一急,難免                 引起慌亂,可能導致電梯無法承擔其負荷,繼而造成諸多不堪想像的意                 外傷亡!(如踐踏致死、電梯被夾在中間…等)所以要保持鎮靜,躲進                 自己家裡,伺機尋求安全處所,乃為上策。

            2.不要接近小巷、圍牆、河邊或斷崖,以免被震落物體壓傷。             3.首先熄滅家中的爐火,關閉瓦斯開關,對易燃品之處理,應慎重貯藏。             4.駕車外出時應即停車,但人員應留在車內,較為安全。             5.如果是超高層大廈,由於設計施工都非常慎重,不必擔心倒塌,大不了                建物發生裂痕的象徵。             6.在電影院或其它公共場所,不可搶擠出口,應靜待地震過去,為避免天                花板上落物擊傷,應先以隨身攜帶物蓋住頭部。             7.大地震發生後,應防餘震,因為許多建築物被震倒,係主要的結構鬆動                ,而往往會在餘震時倒塌。             8.災害發生時,應發揮守望相助精神,互相照顧,必要時可向警方求援。

        台灣的地震及其災害是當前值得重視的問題,我們必須加強地震科學的研究,並以預測、控制、防護…為終極目標,共同完成防災救災的艱鉅任務,使災害減至最低的限度,人民生命財產得到安全保障。

 

臺灣石油工會台北市重慶南路1段7號5-6樓 TEL:02-23817712 FAX:02-23753986     http://www.tpwu.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