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勞工

[勞工議題]全球化下的台灣工會運動該何去何從-歐洲工會運動與全球化下的勞資關係研討會摘記/戴國榮勞工議題

全球化下的台灣工會運動該何去何從 歐洲工會運動與全球化下的勞資關係研討會摘記/戴國榮

        緣起           九十三年九月六日台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台北大學公共事務學院聯合舉辦『歐洲工會運動與全球化下的勞資關係』研討會,計有來自國內工會團體、勞委會及學術界(全球化與社會對話研究學者、學生)等四十餘人參加,雖然出席人數不多,但研討會的氣氛卻非常熱烈,尤其在台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黃世鑫理事長(台北大學公共事務學院院長)、林佳和執行長(東海大學教授)的精心規劃與努力下,難得禮聘到德國知名教授Prof. Frank Deppe(馬堡大學政治系教授、馬堡大學歐洲研究中心創辦人)蒞會專題演講『全球化與歐洲工會運動發展』,即使只有短短的二小時,Prof. Frank Deppe卻能透過提綱挈領,發揮其對相關領域之專業研究進行深入剖析,並充分展現獨到之見解,不僅讓人獲益匪淺,更因有幸目睹國際級大師在專業領域的魅力與自信,而備感欣喜。         另台北大學侯崇文校長應邀出席致詞時明確指出,全球化是必然的趨勢,而在知識經濟年代,將是大企業控制世界,因此,時代主流已離中產階級越來越遠(中產階級非主流),當今之中產階級,未來可能成為新貧階級;貧窮階級則可能成為赤貧階級。面對貧窮者越來越多,自由意志越來越少的惡劣環境,尤應藉由關心勞動階級、弱勢階級,提出解決問題的有效策略,期讓工會(勞工)找到新的生命力,而在社會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侯崇文校長的精闢論述,恰與國際工會組織(ICEM)2003年世界宣言『強調勞動人權,消除貧窮』的目標不謀而合,也證明了『全球化』所代表的1新自由主義的霸權,造成強者更強、弱者更弱的經濟成長危機,已引起國際間共同的關注。茲願將相關研討內容摘錄彙整後,採條列方式與諸多先進分享:場次一、全球化與歐洲工會運動發展 主持人:台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理事長黃世鑫 主講人:德國馬堡大學政治系教授Prof. Frank Deppe         一、全球化概念         ▓過去二十年出現『全球化』,範圍涵蓋政治、經濟及文化等。         ▓曾有2英國歷史學家 E. J. Hobsbawm(艾瑞克.霍布斯邦)將二十世紀區分為三個年代,即:         1.戰爭年代:1914年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9世紀西方文明崩潰的起點,到二次大戰結束,是「大災難時期」(Age of Catastrophe)。         2.黃金年代:1960年代,經濟成長異常繁榮,社會進行重大變遷的25年至30年。         3.政治版塊位移的年代:1980年代後期,已開發國家已經到了糧食生產過剩的地步。本世紀的最後一部分,則是一個解體分散、徬徨不確定又危機重重的年代,對於非洲、前蘇聯,以及歐洲前社會主義地區而言,這是另一個災難時期。         ▓全球化概念:         1. 溝通越來越容易,經濟間依賴越來越密切。         2. 在經濟方面,代表自由主義世界新發展階段、跨國企業角色的轉型、國際資本市場等。         3. 在政治方面,代表民主國家的轉型(從福利國家轉型為競爭國家)、全球文化標準化、溝通方式新階段等。         4. 全球政治秩序與權力關係的轉變。         二、工會在歐洲發展         ▓工會定義:工人集體協議保護領取薪資的工人,免於受資本家的傷害。         ▓工會功能:讓所有勞工免於受個人契約的簽訂,引起惡性競爭造成傷害。         ▓傳統工會的社會政策:老年、失業、生病及意外等權利保障。         ▓工會存在前提為爭取認同,而工會之強弱,則取決於政治、經濟領域關係。         ▓工會非只與資方協調而已,更重要的任務是政治活動。         三、工會與全球化的關係         ▓全球化始於1970年代,對工會產生之影響為:         1. 工會會員的流失,因而影響財務狀況。         2. 工會力量的削弱,造成動員、罷工次數的減少。         3. 工會的政治影響力消退。         ▓1970年代開始的高失業率,「資本外移」成為資方作為對抗勞工的最好武器,迫使工會向資方妥協。         ▓工會受政治、經濟之影響:         1. 勞動階級薪資所得逐年下降。         2. 團體協約制定薪資。(低工資、非正式工作領域不受團體協約之限制)         3. 勞資關係由過去管制協調(勞資各退一步),轉變為勞資關係對立(工會明顯受資方壓迫)。         ▓工會與國際的關係:         1. 去管制化:(1)資遣。(2) 工作彈性化。         2. 私有化:福利國家的改造。場次二、圓桌論壇:工會與社會對話 主持人:台灣勞工陣線主席賴萬枝 與談人:德國馬堡大學政治系教授Prof. Frank Deppe 全國產業總工會副理事長鍾孔炤 臺灣土地銀行產業工會理事長吳玉祥 台北大學社工系教授林志鴻         在此難得的盛會中,產官學界針對工會如何看待社會的經濟變遷、工會面對現今環境如何建立行動策略等議題熱烈發言並交換意見,而筆者亦以身為工會的一份子此提出個人拙見:         一、工會如何看待社會的經濟變遷         1. 低利率、低薪資、低消費及高失業的社會型態轉變令人擔憂。         2. 工會將面臨跨國企業勞工、本地勞工、在大陸工作勞工、外籍勞工的工作權益,因工作地點及屬性之不同而產生利益衝突。         二、 工會面對現今環境如何建立行動策略         1. 透過不斷的教育訓練,提昇勞工素養,並建立正確的工作態度與正確的價值觀。         2. 加強與學界力量結合,藉多元資訊的取得,提昇談判能力與技巧。惟應認真思考吸引學術界箐英投入的「誘因在那裡」?         3. 國公營事業工會針對民營化等重大議題,採取議題式之策略聯盟,強化集體協商力量。         4. 工會需研擬長期策略規劃與短期戰術規劃,以追求長遠具體目標之落實,宜減少並避免只求近利的『炒短線』式操作,才能導正社會大眾對工會「為反對而反對」、「沒有是非、只有私利」的負面印象,重新建立工會之權威與社會信賴。後記         黃世鑫理事長為此次研討會定調為『批判主流經濟學,從全球觀點中得到激勵』,其實也為研討會做出最完美的註解。3面對全球化時代的來臨,工會運動如何調整腳步;工會如何透過『社會對話』的機制,在全球化的洪流中,扮演著『合作』、『協調』及『制衡』的角色,將是工會接下來所要面對的嚴酷考驗。這是國內關心工會運動未來發展的學術界菁英們,以宏觀的角度提醒我們,以最直接的方式表達對工會幹部的高度期待。而身在台灣的工會(勞工)朋友們,或許應該開始認真思索二十一世紀的工會該何去何從,畢竟,惟有及早準備與因應,才能免於在全球化的洪流中滅頂,而以「行動」回應社會的期待,亦正是與社會對話的開始!願共勉之。1新自由主義:德國,Prof. Frank Deppe,2004。 2 E.J.Hobsbawm,《極端的年代》,麥田出版社,1996。 3台北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台北大學公共事務學院、台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合編《全球化下的工會發展與社會對話》,歐洲工會運動與全球化下的勞資關係國際研討會議手冊,頁1,2004。

[勞工議題]全球化下的台灣工會運動該何去何從-歐洲工會運動與全球化下的勞資關係研討會摘記/戴國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