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勞工

[勞工藝文]焦慮無計可施嗎?/黃正芬勞工藝文

焦慮無計可施嗎?/黃正芬

        ○焦慮是什麼?         「我覺得自己快要崩潰了!」這是遇見一位正在唸大學的同學,聽他所說的第一句話。我們姑且稱他為A君,他今年才十九歲,進大學還不到一學期。A君的煩惱是整天坐立不安,心神不寧,晚上常有失眠的現象,白天則多數時候手心出汗,覺得全身肌肉僵硬;還有其它他說不上來的感覺。         每個人的情緒反應都不同,焦慮緊張也沒有一定的模式,「煩透了!」「我好緊張!」「我怕得要命。」「心裏發慌得緊......」「我快要窒息了!」「頭痛欲裂......」有時我們甚至無法用適當的言語表達出真正不安的感覺。在學理上,焦慮和恐懼是很近似的兩種情緒,都是因為面對危險時所產生的反應。只是通常對於恐懼的對象比較清楚,當事人可以區分描繪出來,但是焦慮感卻是一種莫名的緊張狀態,沒有明確的對象,可能是未來尚未發生的事,也可能根本沒有這麼一個可供擔心的對象。         無論是焦慮或者是恐懼,原本是人類適應環境的一項很重要的防衛工具,因為焦慮或緊張的徵兆一出現,也就意味危險的存在。有了這項警告,人們就可以採取適當的措施去避開它,因此也有人把焦慮當成一種逃避危險的行為,不過也可以說它本來就是應付危險的訊號,人們因為有了它,才更想克服生存環境中的困難。所以曾有人這麼說過:「一個人若是毫無恐懼地活在世界上,那麼這個人非但不夠敏感而且構造脆弱。」         如果把焦慮當作是應付危險的正常反應,雖然每個人因為對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或者受到過去經驗的影響,表現出來的焦慮的程度也不一致,但是只要是在大多數人都會覺得有壓力的情況下,焦慮就算是一種正常的情緒反應。例如對災難的恐懼,考試前的緊張都是普遍存在的情緒。A君談到他最近很擔心期中考,書也唸不下,但又憂慮成績,因此晚上會睡不著覺,這種情況下,焦慮感是可以預料的,只是我們懷疑A君經常有緊張的現象,並不只是因為出現一項考試或其他的壓力才有的。         ○病態的焦慮         什麼時候我們會把焦慮反應當成是一種不正常的情緒表現呢?害怕暴力、地震、火災,怕生病,甚至怕考試,怕人多的地方,所有可能發生的危險或災難都會令人害怕,但是因為凡事都過度憂慮,而且無事不怕,就必須考慮這種情緒反應是否已到了病態的程度。病態的焦慮反應也就是把外在的壓力來源一視同仁,都當成是危險的狀態,而造成一個人隨時都必須備戰--以焦慮來防衛。這種情形,使得一個人終日惴惴然,經常陷於緊張不安的狀態,一副大禍將臨的局面,容易激動,一點點小刺激也會令他煩躁不安,不知所措,對於工作常不能集中心思,只關心自己的焦慮症狀,失去了正常的判斷力,整個人就維持在一種如箭在弦,隨時「待發」的情況中,然而又不知標的為何。因為這種焦慮的來源與當時的環境不一定有直接的關係,只是經常性的心情沈重,無法放鬆,有時會對外面的刺激有突發性的反應。例如發怒、哭鬧,甚至採取激烈的暴力行為,但多數情形是壓抑著這份不安。         A君追溯到最早覺得自己很緊張,是在唸初二的時候,當時因為害怕而不想去理會,直到了高中準備聯考那段日子,整個人的緊張狀態幾乎已達到頂點,曾多次服用鎮靜劑,並曾經在課堂上昏倒過。A君承認自己一向抱負甚大,並且常常自責,因為表現沒有預期中那麼好,大學已重考一次,但對現在所唸學校與科系還是不夠滿意。         通常容易感到焦慮緊張的人,在性格上就比較內向、敏感,同時人格上也缺乏彈性,也就是比較頑固,多半對自己有很高的期望,但往往又因不能達到這個標準而覺得有罪惡感,容易起疑心,貶低自己的能力。         ○焦慮的影響         在應付危難的時候,焦慮是不可缺少的一項警告訊號,至於焦慮本身引起來的情緒激動,對一個人處理事情時是好是壞呢?我們常聽人勸告說:遇事要冷靜。顯然是不能有任何的情緒波動,才有利於事件的情況處理。有許多學理研究得到這樣的結論:適度的焦慮可以使一個人發揮他最好的能力,情緒過於低沈反而引不起動機,沒有足夠的注意力在要做的事情上面,但是隨著焦慮愈來愈高,全身的生理狀況將漸漸趨向不平衡,呼吸急促、心跳加劇、出汗增多、肌肉僵硬等等,這些都會直接影響到一個人的行動。所以當要應付的事情很單純時,有些緊張還無大礙,但是遇到複雜的工作,就會覺得行動不聽使喚,大腦一片昏亂。也因為由於附隨著焦慮情緒的種種不舒服的感覺,人們有時也會採取一些無意識的動作,藉以消除這份緊張。有些人在緊張的時候會不停的搓手指、咬指甲,也有的 抽動臉部某部分的肌肉;比較常見的現象,是利用來回走動或是兩手撥弄一件東西,例如筆、紙頭、任何小物件;因為緊張容易發汗,也常有人以擦汗的動作消除緊張。所以當有時候我們注意到某人的動作比平常要多,或者反覆著做同一個動作,就可以感覺到他的不安了。         ○為什麼會如此焦慮?         前面我們也曾提到過,具有某些性格傾向的人,焦慮要比一般人為高,但是焦慮和性格的形成一樣,都是經過一段很長的學習而累積成的。雖然學者們迄今也沒有一致的看法,一般還是同意有幾種情境特別容易引起焦慮,而經常處在這類情境當中,就學到以焦慮作為主要適應環境的工其了。         「恐懼失去擁有的東西」是引起焦慮很重要的因素,死亡、分離都意味著一種生命的喪失或消失,也是人類最大的恐懼來源。童年經歷到親人亡故或是父母離異的子女,長大後容易有經常性的焦慮反應,因為小時候所經驗的對外在世界的無能,使他隨時有失去所有的恐懼,覺得自己無法控制任何外在的刺激。同樣的,童年經歷到的處罰,也使得一個可能會「引起處罰的情境」帶來極大的壓迫感,因為這也是他無能為力的局面。所以許多心理與教育專家都強調早期經驗對人格發展的重要性,兒童在親人關係中感覺到自己的無依無能,進而擴散到其他的人際關係與情境的壓力上,結果導致他採取一種以焦慮反應一切的行為模式來生活。         除了以上因為外在壓力的無法應付而產生焦慮外,焦慮也可能來自內在一種「對自己衝動無法控制的恐懼」。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受到許多規範的約束,學習應如何控制一些非分的衝動與欲望,但是不可避免的,當內在衝動十分強烈,個體卻處在一種矛盾衝突的狀態下,這時候「焦慮」乃是必然的反應。這也是何以「當一個人所期望的目標或個人價值受到威脅時」會產生很大的焦慮感了。有不少患有焦慮反應症狀的人,他們都有較高的教育程度和社會地位,正因為他們真有較好的自我意像,更易提高對自己的期望,於是乎任何可能威脅到個人期望的情況,都是他們憂慮的對象,甚至遇到要做重大決定的情境,更是對他能力構成極大的威脅,因而惶惶不安,緊張異常。         A君因為在十歲時父親去世,他是長子,下有兩個弟弟和兩個妹妹,母親為小學教員,A君自覺應負起照顧弟妹的責任。其時,最小的妹妹尚在襁褓,A君每天放學回來必須弄飯和為小妹妹餵奶、換洗尿布,雖然很辛苦(每天上學都想睡覺),卻做得很高興。初一下學期,母親改嫁,繼父是個退伍軍人,小有積蓄,但性情暴躁,對A君尤其嚴厲,常常指責他偷懶不讀書,並喜歡拿鞋子敲打A君的腦袋。在這樣的壓力下,A君拚命要有好表現,一度功課是班上第一,但上了高中以後,因為必須離家住校,常常擔心弟妹在家的情形,恐其受繼父凌虐,每想到這裡就自艾自怨,覺得自己太沒有用,不能照顧弟妹們,但是另一方面又怕自己考不上大學會讓母親傷心。A君訴說常會夢到父親在指責他,怪他沒有好好盡到做兄長的責任。         ○該怎麼辦?         焦慮反應,可以說幾乎是所有精神官能症的病態反應中的基本現象,因為精神官能症的來由是因為承受不了現實的壓力,沒有足夠的能力去應付。在這種挫折下,焦慮是必然的產物,也可以說焦慮是最本能的應付工具。而一個人隨時處在一種動員的狀態,除了關心自己的焦慮症狀,也沒有別的事好做了,或者說也沒有心思去關心這以外的事。這時候,這個人受到挫折是雙重的;一方面必須忍受焦慮本身帶來的痛苦,同時又要面對不斷在工作上失敗的打擊。         消除緊張,克服焦慮,可以說是現代社會裡大多數的心願而對於已將焦慮變成為病態情緒的人來說,消除焦慮的根源才能使他們重新成為一個健康的人。         對於長期有焦慮感的人,了解他的生活歷史是了解他焦慮來源的基本方法,在前面我們也提到一些會引起焦慮的原因,唯有發掘出這些原因,才有可能向他解釋他之所以感到焦慮的緣由。A君的例子指出:童年時對於「失去」與「處罰」的雙重恐懼,不斷地像雪球似的愈滾愈大,幾乎壓倒他在處理事物上的能力,而對自己焦慮的擔心與自譴則又對他造成更大的壓力。對他而言,這所有的一切痛苦都是由於自己太不中用。         ○向焦慮挑戰         如何把焦慮的起由做適當的處理,是克服焦慮很重要的一個步驟,雖然在心理治療的諸多派別中,有不同的處理方式。在此,我們可以採取一項通則:那就是把引起焦慮的情境因素找出,分析其中的「責任」,若是可歸到情境本身的緣故,我們可以學習應付這種情境壓力的辦法;若是因為自己對外在刺激解釋錯誤--總是把它們看成是一種威脅。這時候也許是需要重新學習「認識」真實環境的各種現象,重新調整自己的知覺判斷。對於這種情形,可能需要有人從旁加以協助,效果會較好。         應付目前遭遇的緊張情緒,有一種自我訓練的方式可以達到放鬆自己的效果,這種「肌肉鬆弛法」有許多不同的做法,但基本的法則是一樣的。就是利用肌肉的緊張與放鬆兩種步驟,達到整個人的放鬆,其要訣是先使身體某一部分的肌肉極度緊縮,到達能做到最緊張的狀態。例如拿手臂來做,可將手放置寬椅背上,將手掌抓緊椅背的一端,手臂用力至極限,在這種緊張狀態下維持二十秒到三十秒鐘左右,再慢慢地放鬆。放鬆的要訣只有一個「慢」字,愈慢愈好,而且在以為已經放鬆到底的時候,仍不斷暗示自己仍可以再放鬆一點,直到已無可能為止。這只是手臂的部分,對於全身各部分,包括臉部肌肉也可以用同樣的法則進行,全部過程不超過三十分鐘,但是對於緊張的消除卻有很大的效果。         當然,對於焦慮症極為嚴重者,藥物的治療可能會是首要之物,因為在這種高緊張度下,自我放鬆是不太可能的,而且也無法平靜地敘述自己的症狀與過去的生活歷史。A君在治療他的焦慮症過程中,曾有兩次是服用鎮靜劑來安定自己,其他的時候多半採用「肌肉鬆弛法」幫助他消除所引起的緊張情緒,由於他過去的經驗養成他習慣性的焦慮反應,這不是三、兩天就能消除的,因為這一部分正是他必須重新學習的。包括對外界事物,以及對自己該抱持什麼樣的看法,他必須學習接納自己的不完善,也接納周遭人事的缺陷,調整對外界的知覺;如果能同時改善引起焦慮的環境本身(例如A君想要轉系,因為這樣或可減輕他一些課業上的壓力),那麼更可以減少其不安的外在來源。         焦慮固然是無孔不入的,但卻不需要你我為「焦慮」而感到恐懼,當你覺得自己已沒有能力應付它,請不要猶豫,去找人幫助你;若是「焦慮」正在打擊著你,希望你已開始打算反擊。

[勞工藝文]焦慮無計可施嗎?/黃正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