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勞工

[勞工權益]工會幹部培訓活動報導/廖巧瑜勞工權益

工會幹部培訓活動報導/廖巧瑜

[勞工權益]工會幹部培訓活動報導/廖巧瑜

[勞工權益]工會幹部培訓活動報導/廖巧瑜

▲勞委會勞資關係處吳征陵副處長主講會議規範與實務。 ▲稅務會計記帳代理業職業工會徐美美理事長授課一景。

[勞工權益]工會幹部培訓活動報導/廖巧瑜

[勞工權益]工會幹部培訓活動報導/廖巧瑜

▲政大勞研所成之約所長演講工會發展新趨勢。 ▲勞保局中區管理主任鄭庚申主講勞保業務實務操作。

[勞工權益]工會幹部培訓活動報導/廖巧瑜

[勞工權益]工會幹部培訓活動報導/廖巧瑜

▲本會戴國榮秘書應邀演講工會會務實務操作。 ▲綜合座談與工會業務經驗分享。

[勞工權益]工會幹部培訓活動報導/廖巧瑜

▲課程結束後,來自各工會的幹部全體合影。

        這次由行政院勞委會主辦的九十五年度工會幹部培訓研習活動在彰化縣鹿港鎮舉辦,一共三天兩夜的課程。課程的規劃是先開辦初級班,之後的進階課程則以初級班合格的學員為優先參加,每一工會所派出之代表名額只有一個,期使每位學員有一套較完整的訓練。第一天邀請了稅務記帳代理業職業工會全國聯合會的理事長徐美美小姐,主要在講授工會的財務管理與實務,以及勞委會勞資關係處吳征陵副處長主講會議規範與實務;第二天除了邀請政大勞研所所長成之約教授演說工會發展新趨勢外,也針對了勞動彈性化、非典型僱用對工會之影響作探討;另外也邀請了勞保局鄭庚申主任講解勞保業務的實務操作及本會戴國榮秘書演講工會會務實務操作;最後在第三天則邀請林佳和教授介紹工會法令新知,並請勞資關係黃秋桂處長主持綜合座談會,給予來自各不同區域以及領域的工會幹部們互相交流的機會。

       工會的財務管理制度如果不健全,在會務之推動和服務功能上都會受到影響,因此,如何強化工會團體財務管理是相當重要的課題,尤其是去年七月開始實施勞工退休新制後,有關勞工退休金之提撥、給付規定,以及所得稅的扣繳…….等等,這些都需要身為工會幹部的一份子加強認識及學習的。

徐美美小姐在第一天的課程中,以她的專業針對工會的財務管理分別作理論面與實務面的講解。所謂理論面即是指相關的法令規定,像是工會法、全民健保法、勞工保險條例、勞基法以及所得稅法規……等等,在這兒就不多加贅述了。在實務操作上,針對了勞退新制實施後的會計處理實務作說明,如退休金的提撥、支領退休金的所得稅征免及扣繳等計算公式。在場有幾位工會幹部也反應到希望政府能為工會提供一套通用的財務管理軟體,使一些規模較小、經濟力較弱的工會團體在進行財務管理作業上更加便利;不過,由於每一個工會性質各異、種類也相當多,目前這個提議仍只是理想而已了。

        勞保局鄭庚申主任也在課程中為大家解說勞保業務法規及實務等,內容就勞工保險、就業保險及網路申辦作業等各項業務之說明,以及如何申請勞保業務行政事務補助費和各項給付法規與實務作業,像是勞保給付中的生育給付、傷病給付、職災醫療給付等;還有就業保險給付中的失業給付、職業訊練生活津貼等,這些都是相當實務的課程,使大家對於工會中的保險相關業務能有一個較全面性的瞭解。  

        而成之約教授則囊括了兩項課程,第一段所解說的課程重點在服務經濟、技術變革與工會發展的關係,第二段主要在討論非典型雇用等議題。在台灣,無論是工作或生活都是以服務為導向,不僅傳統的製造業就業人口比例持續減少,服務部門及其他其他部門中的服務性職業的就業人口(如製造業中的文書行政工作、顧客服務與交通運輸工作等)人口比例的增加,顯示出服務經濟(Service economy)的趨勢已開始成形,台灣地區已邁入一個以服務為導向的時代。

        在服務經濟中,勞工被分為核心與非核心。前者從事一些全時的工作,工資、福利以及升遷機會受到保障;而後者則從事部分工時的工作,卻不受到前述的保障。然而,這樣的區分並非意味著非核心勞工所從事的工作與企業或組織發展無關,之所以提供非核心勞工勞工較差的福利,基本上與這些勞工本身的生產力無關,而是與企業所認為的需要性、方便性有關,非典型工作形態成為企業控制成本的工具,而服務部門的擴張也導致派遣勞動業的發展。

        另外,成教授也針對技術變革這個主題作探討說明。技術變革不僅是影響企業經營的重要因素,也深深影響著勞動市場的發展。若將資訊與通訊科技視為技術變革的一種類型,其發展和運用自然而然會對勞資關係產生一定的影響,這些影響包括:資訊與通訊科技對於就業與工作機會的影響;新的工作型態的產生,而這些工作型態對勞資關係會發生影響;以及對企業層面的勞資關係所產生的影響,如組織變革、工作安全、勞雇互動模式等。

    就資訊與通訊科技發展所產生的影響分作三大面向來探討:

一、       對就業與職業發展的影響

資訊與通訊科技發展對於就業的影響是利弊並存的。在知識經濟的時代,凡是與資訊與通訊科技(包括軟體和硬體)有關的生產、操作、維修與服務的工作都將成為就業市場主流。這樣的發展情況並不僅限於台灣地區,亞洲地區的其他國家也有相同的情形。

然而,根據學者專家的研究,在短期內,資訊與通訊科技的使用導致工作機會的減少,對於就業的影響負面多於正面。工作機會因而減少的行業與職業包括企業內中低階管理與監督的工作人員,文書行政人員,以及低技術層級的工作人員;對於金融、保險、零售、郵政、及通訊、出版印刷等行業多半是負面的影響,但在研發人員、工程師及專技人員的需求上依然會成長,而社會服務、工商服務(財稅與法律)和休閒服務仍會是資訊社會不可或缺的行業。

對於勞動者來說,如何保障就業安全成為重要的議題,其關鍵在「是否具備資訊及通訊科技所需要的技能」?當工作與技能之間存在著「不銜接」(Mismatch)的情況時,資訊及通訊科技的發展對於就業的影響勢必是負面的,因此,勞動者在資訊與通訊科技有關的教育及訓練是必備而且重要的。另外,傳統工作型態的瓦解也是影響勞動者就業安全的因素之一,居家及電傳勞動的發展亦可能會使勞動者的社會保障受到損害。

二、       對工作型態的影響

就技術對於勞動市場的影響而言,科技的進步導致就業型態的改變,電腦和資訊產業的發展使電傳勞動(Tele-work)和家庭辦公室與家庭企業(Home Office&Home Business)成為就業的趨勢。所謂電傳勞動就是在遠離企業或辦公室以外的地點完成工作,並透過資訊及通訊科技、設備的使用將工作成果傳遞至企業或其他經指定的地點。尤其當企業開始思考到組織經營與管理的成本日趨昂貴,而資訊及通訊科技、設備的利用更有利於企業的經營發展時,電傳勞動便顯得越來越重要了。電傳勞動的法律基礎是多樣的,包括勞動契約、承攬契約等。

透過資訊及通訊科技及設備、網際網路的運用,配合在家工作及電傳勞動的發展,業務外包的範圍將越加的擴大,企業將工作委由第三者來加以執行將成為主流。但居家及電傳勞動的發展不僅使得聘雇關係面臨改變的壓力,更可能會使勞動者的社會保障受到損害。 三、       組織變革與協調溝通

資訊及通訊科技的發展與應用,促使組織朝向扁平化、網路式及跨部門專案小組式發展。以正面來看,為提昇工作效率與組織績效,勞資關係將越趨密切及平等。但是就負面觀之,企業工作與職務階層的發展傾向也越來越可能,一方面是少量且高技能、高薪資的工作職務,另一方面是多數且低技能、低薪資的工作職務,因此,勞工如何避免成為永久性的低技能和低薪資的勞工是一個值得深思的議題。

以上是資訊與通訊科技發展所產生的幾個影響。另外,成教授也對於工會發展所需面對的挑戰提出其見解。在服務經濟中,因為消費者至上的觀念,勞工在提供服務的過程中都必須控制個人的情緒,彷彿傳統社會的主僕關係在現代服務社會中重現,再加上管理者也可透過資訊科技監督員工的工作表現與行為,故在保障服務業勞工工作權益上,工會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首先,工會可以發展出處理人際關係的策略,協助工會會員在與管理者及消費者的三角關係中獲得尊嚴。另外,工會可以協助打破女性或某些工作型態的勞工不能組織工會的迷思,使女性及非典型工作型態的勞工能夠透過集體力量來爭取更好的勞動權益。而工會也可以透過自律及行為準則的訂定及訓練來提昇工會會員的專業精神,進而協助工會會員獲得尊嚴與工作機會。

透過團體力量爭取勞動條件改善依舊是勞工組織工會的目的,只要工會能體認到女性勞工湧入就業市場的情況,須重視女性勞工的需求、開發女性勞工、開發女性勞工會員,工會可免於力量喪失的窘境。多數的服務部門工作係屬於企業規模小、部份工時或非典型工作型態,而且工會的組織率不高,但這並非意味著這類的工作是不能組織的,只要在組織與代表加以修正調整,從事這些工作的勞工依舊可以發揮集體的力量。

在服務經濟中,除了爭取勞動條件改善,有五項因素值得工會在功能與角色調整上加以重視:

一、        消費者或顧客在勞資互動關係的角色;

二、        服務業的勞雇關係傾向於個人和共同合作取向,勞工也經由授權獲得一定的管理工作參與的空間;

三、        非典型或非傳統工作型態勞工的增加,這些勞工與雇主的關係通常是短暫的,甚至透過派遣機構發生互動關係;

四、        產業結構的轉變導致企業規模小型化和生產分散化發展的趨勢,如:在家工作、虛擬辦公室等….;

五、        家庭支援服務的重要性獲得重視,如:育嬰、托兒、養老等。

        針對服務業和非典型工作型態的發展,工會應該體認到許多勞工不再只是固著於一個工作地點或中大企業工作,如何發揮雇主協商功能、扮演就業媒合與技能訓練應是工會思考的重點。另外,網路化效應、組織扁平化與外包的趨勢使工會會員愈來愈少,勞工運動相對凝聚力降低,無工會主義(non-unionism)的存在,使得資訊時代的工會發展面臨嚴苛的考驗。

        成教授最後提醒大家,雖然資訊與通訊科技的運用打破了空間與時間的距離,提供工會進行國際合作的機會;但電傳勞動及業務外包的發展使勞工逐漸離開企業而散居各地,如何將這些勞工加以整合是相當大的挑戰;以及在資訊及通訊的運用日漸普及下,知識型的工作者亦逐漸蓬勃發展,這些人是否具備勞動意識,能否為工會整合,成為工會發展所面臨的重要議題。

課程尾聲由林佳和教授介紹工會的法令新知,則就勞動三權及工會相關法律作解析,並且以德國工會運動及其背景圍例加以說明討論之。林教授認為從德國工會運動的發展史來看,德國的法制及理論思考軌跡上有值得台灣參考之處,重點倒不在於德國的工會有多麼強盛,勞資達成的妥協有多少,而是在極為類似台灣法制環境與條件下的德國,工會運動如何形塑出自己的面貌和道路。

    在這為期三天兩夜的課程中,不管是來自於大型工會,歷史較悠久、較強勢的工會,亦或是會員不多、員工也較少的小型工會的幹部,甚至是某些工會的理事長都親自前往參加。每個學員都來自於不同的產業及職業工會,不論老、中、青,或來自北、中、南區各縣市鄉鎮的工會幹部不辭千里懷抱著學習的心來到這裡和大家聚集一堂,彼此鼓勵並互相切磋、分享工作中的甘苦實在是相當可喜而令人感動的事。我們看到每一個人都在各自的岡位上發光發熱,扮演好螺絲釘的角色,而臺灣工會的發展正是端賴大家共同的努力、奮鬥,並藉由這股集體的力量一起來打造一個屬於全體人民的美麗新社會!

[勞工權益]工會幹部培訓活動報導/廖巧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