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勞工

[勞工議題]變動的勞動世界與台灣工會的未來-第十二屆亞洲社會論壇紀實/戴國榮勞工議題

變動的勞動世界與台灣工會的未來-第十二屆亞洲社會論壇紀實/戴國榮

全球化代表商品、資金的自由移動,亦即企業利基在哪裡,工廠就蓋在哪裡,說得更白話一點,就是哪裡有錢賺,企業就往哪裡去。這是「經濟達爾文主義」優勝劣敗、適者生存的原則,卻也凸顯了台灣勞工「在地化」的特性與危機。面對全球化(跨國)企業「壓低成本」的惡性競爭,全球勞工目前正處於「競合」狀態,包括個人專業能力、工作機會的競爭;跨國工會間的合作,區域性的整合,落實亞洲社會公民的概念,共同爭取亞洲勞工間勞動條件的維持或提高。畢竟,唯有消除貧窮、縮短貧富差距,才有可能建立「和諧社會」。

一、目的

「亞洲社會論壇」是由日本姬路獨協大學之初岡昌一郎教授(Prof. HATSUOKA, Masaichiro)、韓國西江大學之朴榮基教授(Prof. PARK, Young - Ki)與我國文化大學陳繼盛教授三人共同發起,於1994年成立,每年輪流於日本、韓國及我國舉辦,自第五屆起邀請中國參加。今年已邁入第十二載。

亞洲社會論壇非屬固定組織,每年國情會議之召開,分別由台灣財團法人勞工研究資料中心、韓國勞動文化交流協會、日本財團法人連合總合生活開發研究所,以及中國中華總工會輪流承辦。就現代亞洲社會之工會運動及相關非政府、非營利組織(NGO)的市民運動等,做跨國性之經驗交流與聯合研究,藉以促使社會正義在亞洲社會能充分展現,且將各國非政府、非營利組織之力量結合在一起,作為亞洲社會經濟資訊發展之平台。

二、過程

此次論壇於九十五年十月二十八、二十九日假日本東京舉行,並以「變化的勞動世界與工會的未來」作為研討主軸,在初岡昌一郎教授(日本)、陳繼盛教授(台灣)、金東元教授(韓國)及喬健教授(中國)共同主持下揭開序幕。在兩天的會議中,由各國推派兩位代表分別作十五分鐘的主題論文發表(學者)、動向論文發表(工會),再由與會學者專家、工會幹部就相關報告進行一個小時的研討。玆依報告順序摘要內容如下:

(一)韓國

報告人:金珠熙,高麗大學博士候選人

朴顯美,韓國勞動組合總連盟(FKTU)政策本部長

韓國代表報告重點,係就各國工會組織率下降現況,提出了「鐘擺理論」,預測工會將有四種未來:

1.      僱用結構變化論:即正職人力減少,外勞、女性、白領及派遣人力增加。

2.      競爭激烈論:工會關門、企業無工會組織。

3.      技術進步論:永久性失業者出現,專業的自由工作者增加。

4.      工會重生。

從報告內容中可以發現,不論是僱用結構變化論、競爭激烈論或技術進步論,在全球化企業不斷降低成本的趨勢下,這種現象正在發生或是已經發生,並難以有效預防與抑制。唯獨工會重生是可以期待的,但其利基必須建構在提昇國家競爭力、增加企業獲利及改善勞工生活的三贏共識下,才有可能實踐。意即勞、資、政三方都應擺脫本位主義,拿出誠意與正心,致力營造良好的、理性的社會對話環境,並透過政府法令的修訂與主導,建構一套符合需求且足以因應市場變化的勞資協商機制,在全球化下發展出新的勞資關係,創造僱用安定的環境。

(二)台灣

報告人:潘世偉,文化大學勞動學研究所教授

戴國榮,全國產業總工會副秘書長,台灣石油工會秘書

台灣代表就『勞動』之發展與變化、彈性化與非典型僱用的發展、勞動世界的演進與發展、工會的困境、挑戰與對策等議題提出報告,並從台灣政治、經濟及社會三個構面切入,探討影響台灣勞動環境變遷因素;再從環境變遷與工會組織轉型的關聯性互動中,提出工會的藍海策略及未來行動綱領。

台灣報告中強調「全球化」是必然的趨勢,而在知識經濟年代,將是大企業控制世界。因為,時代主流已離中產階級越來越遠(意謂中產階級非主流),當今之中產階級,未來可能成為新貧階級;貧窮階級則可能成為赤貧階級。面對貧窮者越來越多,自由意志越來越少的惡劣環境,應藉由關心勞動階級、弱勢階級,提出有效的策略解決問題,讓工會(勞工)找到新的生命力,在社會扮演中堅角色。尤其,國際工會組織ICEM(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Chemical, Energy, Mine and General Workers’ Unions,)2003年世界宣言提出「強調勞動人權,消除貧窮」的目標,認為「全球化」代表的「新自由主義霸權」,將造成強者更強、弱者更弱的經濟成長危機。面對經濟全球化時代來臨,跨國企業的普遍化,造成職場勞動環境產生革命性之變遷。換言之,台灣勞動市場因國際整體勞動環境的激烈變動,已對勞工就業安全、職場工作安全及退休安全產生某種程度的影響,此對勞工及工會而言,未來可能面臨之困境及挑戰,將越來越嚴苛。

(三)中國

報告人:鄭橋,中國勞動關係學院教授

喬健,中國勞動關係學院教授

中國代表就集體合同(團體協約)制度現狀及走向、實踐中顯現的問題、運行的特點及未來展望;計劃經濟體制下中國勞動關係的建立和特徵、經濟轉型對勞動關係的影響、現階段勞動關係的主要特徵及建構和諧勞資關係等議題提出報告。

綜合中國代表的報告發現,中國中長期的勞動關係正因社會的急速變動產生質變,意即工人的轉型相當明顯。在處理勞資爭議的問題上,企業、工會及勞工的矛盾始終存在,中國需要積極的勞動政策、勞資關係政策。尤其,2006年7月外資沃爾瑪公司員工在中國政府主導下,採取單點突破,成功組建第一個由下而上(勞工)籌組的工會,最後並順利成立大陸沃爾瑪公司66個工會的案例,是否影響中國未來之工會型態及發展?是否影響外資進駐中國的意願?其對中國政治、經濟面的影響是否產生連鎖效應?又互為何種關聯?而對全球跨國企業排名第十九名(私人企業第一名)的沃爾瑪公司而言,原在世界各地分支機構皆無工會組織,如今在中國大陸成立工會後,是否因此產生骨牌效應?對於企業未來經營造成何種影響?綜上相關議題頗值得作持續性的深度觀察。

(四)日本

報告人:中嶋滋,ILO理事

團野久茂,金屬勞協會(IMF-JC)秘書長

日本代表就兩極化落差擴大、僱用型態之多樣化與問題、非婚、晚婚與少子化的影響、進一步的限制鬆綁增加工作時間問題、邁向Decent Work(有尊嚴的工作)之實現;企業別工會運動之限界與社會性之必要性、日本今後之勞工運動等議題提出報告。

          從日本代表的報告中發現,自勞動派遣法訂定後,企業大量進用非正職勞工(外包、部分工時、人力派遣)的趨勢無法阻擋,現有正職勞工佔60﹪,而非正職勞工則達26﹪(預估已達30﹪)。但許多日本企業在「降低成本」的考量下,卻持續違法採用「假承包」方式,大量進用更低廉的勞工。而日本的派遣法,對於產業別的限制,也從「限制產業別」放寬至採取「負面表列」(禁止行業)。顯見日本的市場勞動環境對勞工越來越不利,且勞工的勞動條件並沒有因派遣法的訂定而獲得更多的保障與改善,反而賦予企業合理壓榨勞工的理由及正當性。

三、心得

在此次論壇中,與各國菁英充分交流、分享經驗後,獲致心得與感想如下:

(一)「人」已經超越、凌駕在國家之上:

此論點從論壇及佛里曼在2005年《世界是平的》一書中得到驗證,全球化發展從1.0、2.0至3.0的變化,使勞動市場結構產生了重大的變革,主要推動力量也從國家、企業,演變到個人主導。

(二)亞洲各國不約而同的正在同步推動「勞、資、政」的社會對話機制,試圖建構一個有效的協商模式,讓勞、資、政能夠各自評估環境的變動,順利進入實質協商,繼而達成勞、資、政三贏結論的社會對話機制。當然,最主要的催化劑就是「政府」。

(三)亞洲社會公民的「區域聯盟」概念正在形成:

未來勞、資、政三贏的協商模式,將發展至全亞洲,而且各國工會將以「產業別工會」的型態為主導力量,打破企業工會的侷限性、狹隘性,透過「區域聯盟」以更彈性、更宏觀、更有效的方式對抗全球化。

(四)建立全球化下的新勞資關係:

工會重生必須建立工會核心價值,追求尊嚴勞動。主要概念如下:

      1.更「人性化的工作」;

2.尊重「人的尊嚴」;

3.強調「社會保障」:安定的僱用。

        台灣勞工未來的運動走向可以有太多的選擇,但如何確立大目標、大方向,如何抓住國際勞工運動的主軸,順應世界潮流與國際接軌,並藉此引領國內勞工運動的蓬勃發展,是每一位工會幹部的責任,也是全國所有勞工朋友應該關心的議題。尤其,台灣長期處在「重資輕勞」的經濟環境中,如何藉由國營事業工會的重新集結,讓公民營企業勞工形成一股強大的「壓力團體」,以扭轉當前不利的勞工政策與現實環境劣勢;如何形成「集體協商」的勞工共識,建立集體協商的環境與機制,讓台灣勞工也能感受到「勞資對等」的尊嚴與被尊重,絕對是當前亟需突破的重大議題。

四、建議事項

玆建議台灣工會幹部應認真思維方向如下:

(一)推動勞動權入憲:

積極推動勞動權入憲,基本主張包括勞動三權(團結、協商、爭議)入憲,並涵蓋三安(勞工就業、職場、退休安全)及成立勞動法院等。例如夜點費列入平均工資爭議案,若有勞動法院將能速審速決、形成判例且成為通案,讓許多年長退休勞工無須舟車勞頓,有效解決許多勞資爭議。歐洲許多先進國家的憲法中,「社會權」、「勞動權」的明確保障,成為形塑該國完整勞動保護與社會福利政策的重要基礎,讓勞工與社會弱勢者的權益得到充分保障。有鑑於此,「勞動憲章」將成為國內工會及勞工團體的重點訴求。

(二)強化產業民主:

工會團體努力催生的「產業民主」制度,立法院雖已於2000年通過國營事業管理法第三十五條,只要是代表政府股份者,應至少有五分之一席次,由國營事業主管機關聘請工會推派之代表擔任。惟賦予勞工在公司治理方面享有若干「共同決定」權利之律法卻仍付之闕如。因此,未來必須將「共同決定權」的條款納入憲法中,才能落實勞工參與公司治理,分享企業之經營權及成果。

(三)推動與社會對話:

工會必須審慎看待社會的經濟變遷,低利率、低薪資、低消費及高失業的社會型態。工會將面臨跨國企業勞工、本地勞工、在大陸工作勞工、外籍勞工的工作權益,因工作地點及屬性之不同而產生利益衝突。工會面對現今環境,亟需儘速與社會進行對話,透過「社會對話」機制,工會將扮演「合作」、「協調」及「制衡」的角色,以「行動」回應社會的期待。因此,必須積極督促政府積極推動「勞資誠信對話」模式,建構一個「無障礙」的溝通平台,讓「可信賴」的勞資關係在台灣社會深耕。一旦台灣企業與政府的倫理程度提高,企業及國家整體競爭力自然提昇。

(四)深化政黨關係:

      工會與政黨的關係本就密不可分,尤其在爭取勞工相關勞動權益的過程中,政黨力量往往扮演關鍵的角色。如何透過在野黨的協助(對話、抗爭形成壓力團體),或與執政黨保持良好關係(易於協商),以獲取勞工團體最大利益,兩者間的拿捏與分際,往往涉及工會運作基本立場與態度。因此,工會的政治立場應清楚定位及明確表態,方有助於未來的發展。法國工會就以這種不和稀泥,明確「選邊站」的做法,與台灣工會試圖與各政黨保持「等距關係」,以求左右逢源的思惟邏輯迥然不同,亦可為台灣從事工會運動之先進們深思。

(五)強化國際交流:

資本主義有足夠的金錢進行國際交流,但工會並沒有如此好的環境,尤其西歐國家有許多勞工來自世界各地,卻無法享有與駐在國勞工同等的權利,致造成國與國之間衝突不斷,因此,國際交流的重要性不言可喻。畢竟,在全球化的影響下,勞工問題已不再只是單純的國內問題,因此,身為台灣工會幹部應有所因應及採取必要作為如下:

1.      廣泛蒐集世界各國相關勞動議題、發展趨勢等資訊,以作為研究、比較基礎,讓國內工會運動長期目標明確化、具體化。

2.      經濟特色與工會運動發展聯動性高,必須積極擺脫小格局的「企業」本位主義、「個人」勞動權益,甚至是「國家」的束縛,才能以國際觀點與視野(制高點)盱衡整體經濟局勢變動,採取更有效的因應(抑制)措施。

3.      工會全球化:「預算短缺」是工會普遍存在的現象,如果不能有效解決,則台灣工會就僅能留在島內「閉門造車」?其實不然,即使囿於經費不足,工會無力支付龐大的國際工會組織會費,而無法成為會員國工會,的確喪失跨入國際舞台與歐美先進國家交流、切磋的機會,但是,如果國內工會能夠團結起來並結合學術界、社團法人力量,共同善用極其有限的財力、物力及人力資源,有計劃的邀請國外知名勞工議題研究學者及具權威的實務派專家蒞台分享經驗,則國內從事勞工領域工作的勞、產、官、學界相關人士,依然能獲得充分的資訊及知識。

        工會幹部必須嘗試改變過去重人際關係、輕議題研究的心態與屬性,經由不斷的接觸新議題,迅速累積經驗,期求整體「質」的提昇,達到「工會改造」的目的,台灣工會才能走向全球化。

[勞工議題]變動的勞動世界與台灣工會的未來-第十二屆亞洲社會論壇紀實/戴國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