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勞工

[勞工議題]面對勞動派遣,我們該怎麼辦?─以韓國經驗為例/艾凡那夫勞工議題

面對勞動派遣,我們該怎麼辦?─以韓國經驗為例/艾凡那夫

        勞動派遣的議題,已經討論了好一陣子的時間了,但是勞委會推動勞動派遣法的決心似乎仍然無法被勞工團體的強力反對而有所稍減。一直到最近,今年10月20日高雄縣產業總工會、台南縣產業總工會、新竹縣產業總工會、桃園縣產業總工會、台北市產業總工會、高雄縣石化業勞工聯合協會、中華電信工會、台塑關係企業工會聯合會、全國自主勞工聯盟、工人民主協會亦連署發稿聲明表示堅決要求:即刻禁止將勞動力徹底商品化、奴役化的勞動派遣,國內各大國營事業工會亦努力防堵勞動派遣的立法,惟社會上大多數勞工朋友的態度似乎仍然如事不關己般的漠視。造成台灣對勞動派遣這樣的漠視或選擇沉默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人民對勞動派遣內容的認知不足,可能是台灣勞工意識仍未凝聚,也可能是被更激情的政治意識型態所取代。但是,結果相信只有一個,就是勞工將會失去更多的權益、失去更多的尊嚴。         以台灣的歷史來看,台灣一直都是一個「親美」的國家。無論在經濟上、政治上需要仰賴美國的考量有很多,所以真心也好、無奈也罷,台灣似乎在某些層面上必須接受以及配合美國的政策走向。美國是典型的資本主義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極力肅清左翼勢力,並藉由與南韓與台灣交好來防堵中國大陸以及北韓的赤化行動。所以,在資本主義當道的情況下以及配合政府經濟發展的措施,所採用的方法是:工人被要求在低工資、長工時、高危險工作場所工作以促進企業發展。勞工在經歷了戰爭的動亂後,面對工業化、資本化的剝削,似乎也只能默默忍受,甚至因為安定而對政府心存感激。而在政治方面,台灣在解嚴之後,開始實施民主政治,先天海陸位置優勢造成的經濟起飛也使得人民基本的生活條件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反觀南韓,一直到1979年為止都處於獨裁政權掌控國家的狀態,勞工在經過長期勞動條件的壓迫下,終於在1971年有位工人全泰一為了要求改善勞動條件,拿著勞基法自焚後,才全面的展開韓國工運的發展。因為全泰一事件,使得各種自主工會紛紛成立,但所有勞工運動仍被當時的獨裁政府所鎮壓。而在韓國史上著名的獨裁者朴正熙被暗殺,由全斗煥上台以後,韓國工運才開始有顯著的進展。但是全斗煥上台後為了保持自己的政權,開始全面戒嚴與打壓工會,並鎮壓剛冒起來的社會運動。例如將70年代五十多個重要的工會幹部領袖抓去管訓,並將工會強制入會制改為自由入會制;此外,還把以往以產業為類別的工會組織體系,改為工廠工會組織體系,藉以分化工會勢力。到了1980年5月18日的發生光州大屠殺事件後,韓國民眾開始對於握有南韓軍事掌控權的美國產生懷疑及不信任。於是韓國運動開始朝向反美的方向,並積極將民主化運動與基層人民相結合,使越來越多的人民在思想與理論的認識上有更深入的了解。而到了1983年政治局勢逐漸舒緩以後,政府開始稍微放寬相關管制。而由於之前在理論與思想有所準備的情況下,韓國勞工運動一下子就爆發起來,並能一直持續。筆者認為,這正是台灣目前所最欠缺,同時也是最需要改善的地方。就勞動派遣的議題來說,南韓早在1996年12月,就曾針對契約工(勞動派遣)保障的問題,發動全國性三百萬人大罷工,甚至有許多抗爭者以自焚明志。雖然南韓在面對全球化造成的亞洲金融風暴下,政府為了引進國際貨幣基金,只好接受國際貨幣基金所提出的調整計畫,開始大量解雇勞工、進行銀行合併與私有化,而大大地降低了工運的力量,但是南韓勞工在實際的政治力量上仍比台灣要強大的多了。         勞動派遣的問題,並非是只發生在台灣,這是發生在全球各地的。日本、韓國甚至都已經實施了勞動派遣法,當然,這也造成了許多勞工問題。以日本經驗來說,日本實施勞動派遣法後,當初立法時政府所宣稱可以保護勞工的立法目的似乎被不斷鑽取法律漏洞以謀取最大利益的資本企業所破壞殆盡。因為企業永遠試圖壓低生產成本以求最大利潤,而勞工就變成了最容易控制的生產要素。當勞動派遣法尚未實施時,或許是會有少數勞動派遣者難以受到勞基法的落實保障。但是一旦勞動派遣法明文實施後,將變成所有勞工都會漸漸變成契約工的層級,之後再被企業以如同日本目前「假承包」的方式剝削。而日本這種「假承包」的勞動條件是比勞動派遣更低的,也就是說,勞動派遣將它明文合法化後,將會使勞工的勞動條件全部降了一個等級。這就是各國政府所忽略、或選擇忽略的現實面。         而同樣的問題在南韓也是發生了相似的問題,勞動派遣法實施後,勞資爭議責任歸屬的問題仍然沒有解決,勞動條件也是每下愈況。針對此問題,韓國工會採取組織派遣勞動者工會的方式來保障勞工,目前在800名派遣勞動者中有將近500名是工會會員。工會試圖與企業以及派遣公司簽訂團體協約,這樣的團體協議將使得勞動派遣勞工獲得一定程度的工作保障,更使不同派遣公司的勞工在同一企業工作卻因派遣公司管理不同所造成的歧視性管理行為逐漸獲得改善。韓國工會雖然在防堵勞動派遣的立法上失敗了,但是其處理問題的策略與技巧是相當值得台灣工會學習的。而韓國工會的勞工意識也相當地值得我國工會團體參考,韓國工會認為,組織勞動派遣的勞工成立工會,絕對不只是要幫被派遣勞工爭取更多薪資或福利而已,其最終目的是在降低派遣工與正式工間的差異,進而消滅派遣勞動這個現象。因為只要有差異存在,資本家就可以利用這些差異來分化勞工間的團結。而台灣雖然也有勞動派遣業工會,但是在會員人數以及性質效用上似乎並沒有完全發揮到上述的作用,甚至大多數台灣勞工朋友連有這樣的一個工會都不清楚。再看台灣目前的工會,在團結組織上總是各走各的路,光是全國性的總工會就有七個,缺乏一致的共識以致力量分散。筆者在此要鄭重呼籲台灣的工會團體,慎重省思團結的重要性,畢竟,工會的實力是建立在能否迫使資方和自己簽訂團體協約並切實履行之,而不是各聚山頭、自立為王,最後則被各個擊破。筆者認為,這絕非勞工大眾之福。

[勞工議題]面對勞動派遣,我們該怎麼辦?─以韓國經驗為例/艾凡那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