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勞工

[勞工議題]台灣社會的過勞問題/黃則錚勞工議題

台灣社會的過勞問題/黃則錚

過勞死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積勞成疾,過勞死的新聞報導時有所聞,醫學界對過勞死的成因,是界定在極度的心理及生理的壓力負荷下,潛在脆弱的人體器官,全然崩潰而導致急速致死的現象。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在九十年曾針對 17272 個勞工進行調查,發現具業績壓力的金融保險業、不動產業工作壓力最高,分佈族群則以 25-34 歲的年輕人覺得工作壓力大的比例最高。勞工壓力逐年增加,安衛所發現,1994 年男性勞工壓力比率為 7.6%,到 2001 年時已經攀升到 13.8%,女性勞工比率也由 6.5% 上升到 13.5%,達二倍之多。

台灣勞動力人口每年工作時數達2282小時,是工作時數最長的國家,堪稱全世界工作狂之最。當我們不斷地打拚,創造了台灣奇蹟,包括了經濟奇蹟,卻也創造一連串副作用的奇蹟:過勞耗竭者激增、心臟疾病患者眾多等現象。

「過勞死」(Karoshi)這個名詞是日本發明的,就是指在相對年輕的年紀發生心臟、血管及腦血管的病變。工時長、壓力大,以及工作時間不規律的工作型態。這些猝死的個案,在日本即被稱為「過勞死」。造成過勞死的原因主要是長期高強度、超負荷的心勞力,加上缺乏及時的恢復和足夠的營養補充,而導致細胞快速老化,一旦這種老化超過一定限度就會爆發過勞死,因此可以說慢性疲勞症候群就是造成過勞死的前兆,因為過勞死通常發生在年輕力壯的中年人,這些人可能原本就有疾病,只是他們不知道或不以為意,或是本來沒有疾病卻積勞成疾甚至死亡。

「過勞死」的工作型態,通常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工時長:

平均工作一週超過六十小時、壓力大或者整天工作者。雖然目前無法確切建立過勞死和過度工作的因果關係,不過,從研究的角度看,過度工作與疾病之間確有相當的關聯性。據某些研究發現,工時過長者,爆發腦血管、心血管病變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5~20%。

二、壓力:

「壓力」可以造成人體自主神經系統的異常,因而導致血壓升高、心跳加快、心臟耗氧量增加,這些都是造成心臟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

三、過勞死的危險因子與警訊:

過勞死之所以一直存在東方社會裡,可能是因為西方人容易將工作和生活切割開來,工時不長,工作之餘也很重視休閒生活,因此較少出現工作過度而猝死的現象。由於東方人的生活步調緊湊,精神壓力大,造成一些壓力荷爾蒙的過度分泌,加上不懂的調配生活與休閒,忽略自己大腦所發出的疲累警訊,日子久了,身體各器官也會出現抗議的聲音,自然身體的免疫力也下降。再加上許多人總是認為自己是健康的,長期忽略身體所發出的警訊,而容易導致過勞死的發生。

那些是過勞死的高危險群呢?超時間的工作者、夜班多,工作時間不規則、長時間睡眠不足者和自我期許高,並且容易緊張者,以及幾乎沒有休閒活動與嗜好者。哪些是過勞死的警訊呢?頭痛、胸悶、食慾不振、沒胃口和記憶力減退、注意力難集中、早發性禿頭或不斷的掉髮,以及暴躁易怒,悲觀和疲勞,體重變化急劇,有高血壓、糖尿病病史,以及最近有工作調動或工作變化,升遷或者工作量增多等等。過勞死的疾病為:腦,心臟血管疾病(如腦溢血,腦血管梗塞,網膜下出血或狹心症,心臟性猝死等)。過勞自殺則是指因長時間過重業務負擔導致勞工罹患憂鬱症,並因此自殺者。         要預防過勞死、過勞自殺(憂鬱症)的發生,主管必須尊重員工3L生活,健全社會發展:工作只是人3L生活(Work Life, Family Life and Social Life)中的一部份,若不能於保持這3者的平衡,小則破壞家庭和諧,大則影響幼兒教育,動搖國本。真正的幸福來源:金錢足夠就好,以及社會支持。

業務是否過重的判定指標:工作時間、不規則排班、輪班與夜勤和工作環境,以及常伴隨有精神性壓力的業務等。其中,工時是否過長的指標為:月平均加班四十五小時以上者,其死亡原因與業務關聯性逐漸增強。發病前一個月內加班達一百個小時,或二至六個月內每月平均加班八十小時者,其死亡原因可判斷與業務間有強烈關聯。 

另外,在近幾年來,台灣社會中的超時工作現象也越來越普遍,根據「CHEERS工作人工作量大調查」發現,有將近30%的受訪者每週工作六十二小時以上,比政府的法定工時多出二十小時,平均每天加班四小時以上。更有將近四分之一的人常常假日加班。這項調查給予我們一個值得探討的疑問:台灣人,為什麼要這麼辛苦超時工作?是不是不超時工作,就沒辦法保住工作?

在經濟不景氣的大環境下,企業凍結人事的情形依舊、失業率衝高,許多工作人為了保住飯碗,即使工作負荷過量,也只能悶著頭做,不敢吭聲。全球化的競爭或許有權力逼使人們工作過量,但是,人們其實可以反過來掙脫大環境的枷鎖,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心理醫生即建議以重新確定人生目標,倒數計算目前所需投注的工作精力,以消除負面因素。

細觀之,台灣的人工作這麼辛苦,其實跟台灣在全球產業分工的角色很有關係。在產業價值鏈的兩端,一端是商品最前頭的研發、設計、制訂規格,另一端是商品後端的品牌、行銷,這兩端的價值最高,也是許多國際知名大企業獲利的最大來源。但是,台灣企業在全球分工的角色中,並不是在最有價值的兩端,而是在價值較低的製造。

國際經濟不景氣,台灣勞動普遍「過勞化」,而經濟衰退的根源:一是資本全球化,造成了生產過剩與平均利潤率的不斷下降;二是台灣在國際產業分工結構裡的邊陲位置-代工角色,乃是整個產業利潤鏈中的最微薄環節,所以,即使代工製造的技術再怎麼高超,也無法抵擋因平均利潤率不斷下降所導致的訂單價格的急劇壓縮,從而只有關廠外移至勞動力更低賤的地方。是以,台灣的勞工包括研發工程師在內,若不「過勞」拼命,如何保住隨時丟失的飯碗?

在《世界競爭力年報》中,台灣在研發費用的投入排名第十三,不僅遠低於美、日、德、法等科技先進國,甚至排到來勢洶洶的韓國、中國等競爭對手的後面。但彈性應變能力是台灣最強的競爭力。當規格、技術、設計與品牌不是掌握在台灣企業手中,以代工為主的台灣製造業只能從接單、製造到供貨的每一個環節中錙銖必較,賺辛苦錢。然而,成本效率與速度的競爭沒有回頭路,當第一家台灣廠商喊出生產效率能做到即時交貨(Time to market)、即時量產(Time to volume)時,不僅宣告台灣製造業全球第一的生產效率,也讓工作人付出工作過量的代價。

在製造業,工程師拿到國外下單廠商制訂好的規格,不斷研究更好的開發技術、量產技術;為了在最短時間內交貨,只好延長工時,壓縮個人的休息時間。一名任職明基電通的工程師,每天早上7點從台北開車到桃園上班。上班時,整個部門同仁都在反覆研究技術規格、試作樣品、測試,隨時把最新的設計圖與測試資訊傳給外國客戶。他的中餐與晚餐都在公司解決,深夜12點回到家已經筋疲力盡,說不出話。

當外國大廠下的訂單成本低到台灣企業無法負荷的底線,台灣企業無法選擇不接單,於是,把工廠外移到人力成本低的國家,關掉台灣的製造廠、員工裁撤,而留下來的白領工作人,為了證明自己的價值,不得不超時工作。當製造廠外移,對服務業來說,意謂著客戶案件量縮減。他們或許並未面臨裁員的處境,卻更切實地感受到市場的競爭壓力與客戶的需求。而客戶導向、滿足客戶的需求、客戶永遠是對的,這些讓客戶感到無上尊榮與禮遇的字眼,卻導致服務業工作人工作過量。

網際網路加快了知識與資訊的汰換速度。工作者如果不隨時升級(update)、成長,沒辦法為客戶提供服務。企業軟體的更新速度快,而組合國際的產品線非常多,許多顧問工程師常常必須要在短時間內學會新的系統,並且講解給業務人員聽。「老一輩那種活到老,成就到老的時代過去了,update速度愈快的行業會愈過勞,」心理醫師王浩威指出。資本主義的走向不會回頭,產業分工如此緊密,各個結構環節讓企業無法選擇不競爭,只能往前衝,而工作人,更是如此。

這種不斷成長的壓力,逼著工作人不斷向外接觸、抓住新的機會,以因應不確定的未來。過去,業務性質的工作人在離開辦公室之後,會帶著為工作而結識人脈的目的去應酬。但是,現在,為了增加個人的競爭籌碼,即使是專業人士如教授、醫師也為了結識人脈而疲於奔命。

全球分工、企業競爭的結構性因素之下,工作人逼著自己做更多、跑更快,就怕一不小心在這場人才競爭中出局。為了增加個人競爭力,主動承擔更多工作與挑戰;產業結構轉型,必須不斷學習新技能,方能生存;為了抓住新機會,必須不斷向外接觸;為了保住工作,如果不做更多或許會被裁員。在資本主義的經濟邏輯中,除非台灣在全球產業分工所扮演的角色往產業價值鏈最有價值、最有權力的方向移動,否則,當經濟情勢愈惡化,台灣工作人的過勞現象將不容易改變。能讓台灣整體往上提升的方法,就是制訂規格、品牌投資,遠離代工製造的路,轉變心態用新的方法來玩全球的競爭。

儘管對未來悲觀,工作人對於徹底解決工作過量的方法,卻是相當積極而正面。從調查中發現,許多工作人認為,做自己喜歡的工作;重新訂定生活目標;與強化他人無可取代的專業能力,是最能徹底解決工作過量的方法。

當台灣的服裝業紛紛將製造廠移到大陸,而國內市場又因為「打折文化」而利潤微薄。為了不跳進這個惡性循環的漩渦,知名服裝設計師謝佳璇改採異於業界的作法;她自創品牌,專走高品質、不褪流行的高級服裝路線。謝佳璇的服裝專賣店中,她的開西米羊毛圍巾動輒上萬元,用色經過精準的設計,每條只做幾件。為了確保高級服裝的質感與觸感,每一條圍巾至少經過7道品質控管。因為不褪流行,所以不需要跟其他人一樣削價競爭、隨時盤算該不該打折。她雖然偶爾因為接制服訂單、或為電視偶像劇擔任服裝造型設計而工作過量,至少,這個從她的興趣而發展出來的特殊專業,讓她比較不受制於大環境的牽制。

身處在繁忙的工業化社會中,每天加班與過度疲勞似乎是無法避免的現象。中高階主管,兢爭壓力大的業務員、勤務過多的警察與醫護人員,皆是過勞死的高危險群。為了前途打拚之餘,也別忘了傾聽身體的聲音,疲勞、頭痛、身體不適時還是先放下手邊的工作休息一下吧!做簡單的運動,如跑步,有解除壓力的效果;或者聽輕音樂、看心靈勵志書籍等,都可適度的解放心靈,解除壓力。當工作力不從心時,心力交瘁,情緒低落,極度厭倦,就要提高警覺。記得適度休息,放鬆心情,是減輕工作壓力及預防過勞死的不二法門。

[勞工議題]台灣社會的過勞問題/黃則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