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勞工

[專題報導]中油更名與南遷問題-搞不定經濟問題.就丟出政治煙霧彈的迷亂策略/勞子謬專題報導

中油更名與南遷問題-搞不定經濟問題 就丟出政治煙霧彈的迷亂策略/勞子謬

一、中油更名問題

          2月8日台灣石油工會召開臨時代表大會針對中油更名事件加以討論,因為中油在執政黨「台灣正名」政策下被決定改名為「台灣中油公司」,英文名字是「CPCCorporation Taiwan」。中油董事長潘文炎表示改名後,公司法人實體同一,公司名仍保留「中油」與「CPC」,仍可維繫中油人情感;另更名一事據總經理說明約耗費成本7000萬元(修改公司章程、更換招牌、修改客戶合約等)。

        針對政治更名的舉措,石油工會在該日號召與動員300人前往經濟部抗議陳情。莊爵安理事長表示更名損失根據經濟部與中油高層的說法是7千萬,但是更名對商譽與有無形資產的損失可能更高(像公司公文、名片、產品包裝、各式油品桶裝名稱與國內外廠商合約的修改與換約問題等),對員工工作權的保障也可能產生衝擊,要求更名或相關額外成本應由經濟部或政府負擔。正名需確定對企業營運有幫助並兼顧社會觀感,但此次正名卻是政治考量居多。眾工會代表在對經濟部長陳情時,即強烈表達經濟部長應維護中油員工的工作權益,不應在正名運動裡損害了中油員工的勞動權益。

        然而此次更名事件在這次大選前與總統府貪腐醜聞過後的時機點提出到底真正要談些什麼?又排除了什麼?讓我們繼續往下抽絲剝繭。

        這裡也可以合理的猜測,更名事件塑造話題讓大家去吵,是主政者企圖轉移無能處理經濟問題的移轉焦點手段。從台灣的經濟體質角度來看,台灣過去所謂經濟奇蹟的榮光到了2007年的今日早已面臨新自由主義全球化的挑戰,傳統勞力密集與資本密集的高耗能產業多面臨人事/環境成本過高,資本需尋求廉價變動成本的地方轉進生產。像大同公司南進越南設廠導致板橋廠關廠的可能,像中油高雄廠遷廠的壓力歷歷在目。台灣經濟的主軸該如何定位?從台灣股市在90年代末期進入了東亞金融風暴之後,股民與百姓大感荷包縮水,物價迭昇的痛苦裡可以窺見所謂產業轉型的空洞與徬徨無奈。

        一方面,經濟空洞化這根本問題,並不隨著執政當局開過幾次經發會、永續會而減緩。這幾年間政府大幅自由化台灣經濟體質

1,塑造電子產業王朝的美夢(電子產業真能撐的起台灣那麼多的待就業人口嗎?撐不起的話不就造成結構性失業了嗎?更先不提台灣消費電子業從業員處於全球最高的勞動剝削率以及製程與廢棄物對台灣的社會成本了)、或對對岸採行什麼四要一沒有口號,或以低工資吸引外勞來阻止企業出走等等手段來企圖減緩產業空洞的惡夢。另一方面,從地緣政治角度來看,台灣卡在美國與中國兩大強權之間,一邊扶植獨立勢力,一邊左右主張統一的人馬。台灣看似一個行使政權主體的地方,卻被統獨的族群問題與政黨惡鬥的政治問題割裂成對立的兩極。然而被迫出賣自己勞動力、沒有生產工具的受薪階級卻每日面對經濟壓迫,期待兩黨為我們的肚子謀福利卻是緣木求魚。根據官方數據來初看台灣經濟體質,拿去年四月所舉辦的國家發展永續會部分會議內容來看,2 0 0 5年台灣總體產業結構,佔國內生產毛額近70%的是服務業,包括商業(18.6%)、金融保險與工商服務業(18.4%)、政府服務(10.3%)與貨運倉儲與電信業等(6.7%)等。其次、作為台灣經濟奇蹟神話的工業只佔近30%,其中包括大資本與媒體沆瀣一氣聯手吹捧的電子產業光環。最末則是農業,約佔GDP的1.5%。在台灣過去工業化的過程裡,偏重石化、鋼鐵、水泥等高耗能產業。根據該永續會王塗發教授所言,這些能源密集產業消耗台灣總能源大於30%,創造的GDP卻小於5%。是以會中官方提出的替代方案是發展低炭能源工業,像引進綠色產業與所謂知識密集產業等云云。然而會議永遠只是會議,用說的永遠比作的容易。按上述粗略的統計數據來看,如果台灣整體經濟走向是從工業轉向服務業(或所謂研發行銷中心),那麼轉向的物質基礎除了口水外在哪裡?

其一、從引進「綠色產業」議題上:

        如果國家不能站在維護全民經濟所得分配平等的仲裁者角色,粗略引進綠色產業,不過極易造成另一批資本主義的「綠巨獸」。首先,台灣沒有這種核心技術與know-how,必須跟德國、歐洲等綠色企業輸出國購買所謂製程或技術移轉的專利權,到時是否又要全民買單?或任憑政府寧花6800億軍購,擺盪在美中壓力下成為畸形兒;或任憑政府層峰走馬換將,債留台灣?再者,姑且以世界經濟所得重分配較制度化與公平的北歐混合式社會主義來看,瑞典政府將46%的國民生產總值用於維持福利支出

2,過去也藉著高額企業稅制將貧富差距兩極化縮小。過去瑞典企業,除繳納較高額企業稅外,僱主還要拿出工人工資總額的36%納稅。台灣政府有可能這麼做嗎?如果不能建構社會財富重分配的機制,在資本主義框架下的任何經濟改革成果,都容易與勞工與人民福祉脫勾。

其二、從建構「民族工業」的角度切入:

        以提供國內油品70%中下游市場的中油來說,政府高層可曾考慮過創造經濟奇蹟的老員工福利?我們在兩黨年底大選前沒看到兩派人馬針對經濟、勞工、教育等政策提出說帖,卻見到把傳統製造業員工當作呼之即來,揮之即去的破鞋,對國營企業只以一帖「私有化」政策就當作國家對他們一切的照顧(或所謂「包袱」)。一個國家若沒有民族工業生產商品首先供應國內產業與民生需求,而以私有化萬能邏輯任憑外資設廠,把經濟剩餘匯回母國,造成國家歲入縮水(外資熱錢抽手導致國內投資須向國際金融機構舉債,讓一國成為國際「卡奴」)、國內平均工資普遍低落、國內就業機會不足(因為民族資本都倒光了),這種慘況已經在東南亞的鄰居菲律賓、非洲的各殖民地見過太多。前鑑血淚斑斑,我們要過這樣的日子嗎?

其三、從區域經濟角度來看:

        過去台灣是以勞工的低工資、低社會福利高環境成本為代價,政府主動與國際生產體系接軌,站在勞力密集的代工位置而創造所謂「經濟奇蹟」。在全球化連動新自由主義國際分工的當下,台灣各大小企業出走到大陸的現實裡,我們可以看到台灣未來與世界資本主義接軌的方式極可能是透過加速整併進大陸的經濟體的方式來掛勾,兩岸經濟上的整合對台灣各產業的衝擊,在大選的口水戰下就不需要關注了嗎?台灣勞力密集產業加速出走,第三產業消費 金融 交通 等服務業可能趁勢而起。然而相關勞動法令的保障付之闕如,更別提對岸高素質的人力未來將可能在兩岸間流動對教育產業與大學新鮮人造成更大的排擠效應。

二、中油南遷問題:

        在過完農曆年後的三月初,針對中油、台電等公營事業南遷議題,經濟部終於投下震撼彈,行文要求兩事業體內部評估南遷可能性。3月13日經建會主委何美玥在立院答詢時更指出,「中油的發跡與主要廠房都在高雄,應該感念高雄的貢獻,將總公司南遷;至於台電,由於全國各地都有據點,這需要尊重經濟部的意見。」又說:「企業移動是很正常的事情,就像很多竹科廠商也可以把總部移往新竹,為何民間企業可以、國營事業就不行? 尤其, 中鋼也是設在高雄, 中油當然也可以。」經濟部長也說中油南遷是基於專業與業務的考量(請參閱自由時報3月13日報導)。石油工會理事長莊爵安表示,南遷將直接衝擊中油員工,與正名不同,工會將反對到底;並指出中油去年稅費約1130億元,地方稅18億,其中總公司繳給台北市政府的稅金僅1230萬元。中油近98%的稅繳給中央,2%交給地方,即使中油搬到南部,也不會增加中央稅收,徒然浪費行政資源並打擊員工士氣。反之,企業南遷評估的官方說法大有問題;另就府院高層在大選前「示意」經濟部交辦國營事業「南遷動作」的時機點也值得玩味:

其一、就中油、台電被迫搬遷的社會成本來看

        中油總部南遷,總公司1千多名員工的住房、交通、辦公場所都需額外成本。對企業的向心力也會隨著府院動輒丟出五四三的政治議題離心離德。對台電來說,台電公司南遷評估小組初估,台電需在南部自建大樓,所需經費約70億,需要政府編列預算,恐三年內難以落實南遷。員工宿舍與子女教育問題因所涉層面廣泛,短期內尚無法提出評估。

其二、就府院高層提出公營事業南遷的動機來看

        與更名問題類似的,南遷問題一樣是轉移經濟問題所設定的眾多『政治議題』之一。為了選票,丟出企業南遷製造就業機會的假像,來鞏固南部深綠票倉。如果政府有經濟的通盤規劃,為何不在其他的時間點提出經濟政策長中短期的發展計劃,光是國營企業總部南遷,就能製造所謂就業機會嗎?所見的是,政府把國家經濟的干預權與產業脫勾,無力面對新自由主義全球化下的企業出走與產業空洞的處境;打造議題來「眾聲喧嘩」掩蓋人民普遍的不滿。唐朝詩人杜甫的千古絕句「朱門酒肉臭 路有凍死骨」在今日仍冷眼看著這齣荒謬劇。執政高層放著經濟問題不管,任憑總統府貪腐卻莫可奈何、拿納稅人的錢去補貼掏空資產的力霸集團(族繁不及備載)。在社會的另一角落裡,君不見農曆年間的新聞裡,一家十口共吃一碗泡麵的情景?君不見由於工程開發決策暴力把需要綠意靜養的樂生院民遷移,把全民文化資產邊緣化?

三、結論

        以上,滿紙荒唐言不足道台灣經濟的急迫性於萬一,目的在提出種種台灣經濟可能也急需公眾討論的發展。關於中油更名,關於中油總部可能因大選而南遷,關於更多國有事業相似的命運都不只是單純的更名或遷廠問題,而是政黨鬥爭下混淆經濟無能舉措的煙霧彈。這次更名的動作旨在另外丟出議題「歹戲拖棚」地把主要的社會矛盾混淆,把政權拖過大選;把需要還政於民與全民監督的各項施政政策需求丟到藍綠黨爭的選舉動員裡來換取選票。親愛的大賢們,我們還要這麼被騙下去嗎?

        1

像金融自由化下行政官僚獻媚銀行資本家,一次金改降低銀行營業稅從5%到2%,每年製造360億的稅收缺口,一次金改總共付出了四千多億元的代價,其中一千五百億元是銀行業因營業稅及存款準備率降低所增加的盈餘,其他兩千五百億元則由金融重建基金編列支應,全民買單;另一方面主管機關對銀行自由化下新銀行競相惡搞消費金融視若無睹,放任銀行自訂18-20%高額的循環利率,導致台灣經濟面不良的小戶無力償還,燒炭自殺,逾放比升高。相關部分訊息請參閱 新新聞 2005年12月29日 徐中雄 專論<卡奴站起來>

        2

請參閱 劉仲華 <瑞典收稅全球最高> http://72.14.235.104/search?q=cache:b 8 9 A r G vMj B 4 J : b i g 5 . c h i n a . c om. c n /c h i n e s e /WI S I / 7 2 8 1 9 . h t m + % E 7 % 9 1%9 E%E 5%8 5%B 8 +%E 4%B C%8 1%E 6 % A 5 % A D % E 7 % A 8 % 8 5 & h l = z h -TW&ct=clnk&cd=9&gl=tw
       
[專題報導]中油更名與南遷問題-搞不定經濟問題.就丟出政治煙霧彈的迷亂策略/勞子謬

 

 

 

 

 

 

 

 

 

 

 

[專題報導]中油更名與南遷問題-搞不定經濟問題.就丟出政治煙霧彈的迷亂策略/勞子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