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勞工

[篇首語]全球化資本主義架構下的…風險社會/編輯室篇首語

全球化資本主義架構下的…風險社會/編輯室

 

          莫拉克颱風襲台,讓今年的父親節黯然失色,隨著災情陸續傳出,死傷人數的三級跳累增,看著螢光幕上滾滾黃流,看著隨著惡水倒塌的飯店民宅、看著沾滿泥巴一張張生還者驚恐的臉龐、看著高空攝影下出現的陌生的偃塞湖、看著一連串村莊部落被宣告滅村…,仿若電影世界末日的情節在各地爆開,民眾的心情由驚恐到悲傷到憤怒,輿論的指責由救災不力到決策錯誤,理由由天災到人禍不一而足…。

        近日全球的暖化帶來的異常氣候,讓許多隱藏的問題開始顯露,許多的研究指向問題的肇因是人類越來越頻繁的經濟活動所造成,龐大的能源需求製造了過量的二氧化碳、過度的土地開發造成了土壤流失、大量的伐木讓植物調節地表逕流的功能大幅降低、飄逸的四氯化碳及班次頻仍的國際航線讓臭氧層出現了大破洞…等,有環保學者提出:大地之母“蓋亞”啟動了調整的流程,想取得新的生態平衡,於是藉由一次又一次的天災向世人傳出警訊,但這樣的說法還是掩蓋了一個真相-資本主義體系所造成的“人禍”,是天災的背後推波助瀾者,前面的任何一個對災難形成的敘述都深藏著資本主義生產體系的魅影,而全隨著全球化讓範圍更深、更廣。

        人與自然的和平共處其實就直指了資本主義體系的內在矛盾,人與天爭就包含了一定的風險,而資本主義的演化也將這樣的風險合理化、制度化,稱之為必要之惡;烏爾利希‧貝克(Ulrich Beck)在其『風險社會』一書中就指出:“科學過度的專業化造成了單項學科的對內封閉、對外傲慢,而無能對風險作即時全面的回應”這正反應了八八水災專業化官僚自我感覺良好的作法,脫離現實是其來有自;貝克認為:“技術經濟「進步」所取得的權力,會越來越籠罩在風險生產的陰影下,這只能被合理化成一種「潛在副作用」的前置階段。風險生產與分配的「邏輯」,是在財富分配的「邏輯」上所發展出來的。”這正說明台灣在拼經濟訴求下,將風險視為必要之惡,正是資本主義追求利潤最大化所要付出的代價!不幸的是風險跟知識、階級在資本主義發達時期一樣出現“不平等”的現象,越是處於社會權力邊緣的族群越發不易自風險中脫困!

        風險究竟要怎樣去定義?與經濟發展應該作怎樣的配合?從921大地震、賀伯、桃芝風災、以至今日的莫拉克水災,這千瘡百孔的家園還能容許我們對大自然假借經濟之名做多少剝削?恐怕是政府未來應該考量的,如何將資本主義生產體系除咒化、除害化、透明化,應是生活在這島上人民共同希望!

 

 

[篇首語]全球化資本主義架構下的…風險社會/編輯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