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勞工

[勞工權益]國際金融風暴下的工會兩難/艾凡那夫勞工權益

國際金融風暴下的工會兩難 /艾凡那夫

[勞工權益]國際金融風暴下的工會兩難/艾凡那夫

[勞工權益]國際金融風暴下的工會兩難/艾凡那夫

▲。 ▲。

[勞工權益]國際金融風暴下的工會兩難/艾凡那夫

[勞工權益]國際金融風暴下的工會兩難/艾凡那夫

▲。 ▲。

 

   
 

  

自2008年的金融風暴引起全球性的經濟危機後,幾乎全世界都飽受經濟衰退所苦,台灣當然也不例外。在如此嚴峻的環境下,企業不是不敵不景氣的洪流而倒閉,就是為了生存而開始裁員、減薪。而勞工的權益就在資方為了自保的前提下,成為主要的犧牲者。同時也是市場消費者的勞工實質薪資大幅降低,所以消費能力大減,更加劇了消費市場的萎靡,擴大經濟的不景氣效應。在這樣的背景下,原本是以維護勞工權益為最大宗旨的工會團體,就面臨到一種兩難的局面。因為面對企業已經快要難以生存的情況下,工會再去爭取勞工權益似乎會加速企業的倒閉,間接地使勞工失業。而工會若是為了讓企業生存、度過危機為理由不去維護勞動者權益的話,也會讓工會本身的存在價值完全喪失,讓社會公義無法維護。所以,工會在面對金融風暴所造成的經濟危機時,到底應該採取什麼樣的動作,要立於什麼樣的立場就是本報告所要討論的重點議題。本報告擬從金融風暴的發生原因開始探討,進而歸納分析出工會所應該的作為。

一、金融風暴的起因:

         1.

從貧富不均的社會資源分配來看,自2005年開始,全球M型化經濟成型。富人為了更有效率地取得利益,採用「能源」做為剝削的工具,將原本一桶40美元的石油,哄抬至140美元。期間許多行業因為無力負擔龐大的營運資金,紛告倒閉;同時產生大量的失業勞工,直到2008年京奧結束全球經濟趨緩,能源需求大量下滑,富人堆積的能源產生滯銷現象,終於開始了崩盤效應;油價在短短數個月之內大幅下跌,而原本操作油價賺取暴利的許多國際投資公司因出脫不及破產倒閉。公司倒閉後的呆帳又拖累到銀行,產生連鎖反應,終於造成全球金融風暴。

        2.

美國次級房貸風波的影響:美國次級房貸事件導致了全球的金融風暴,主要原因有貨幣政策長期過於寬鬆、金融監管系統的失靈、政府政策的失當以及國際因素等等。而美國金融風暴又經由全球化的關係,導致全球性的經濟不景氣。因為全球金融產品互通,美國的次貸相關債券為全球央行、銀行、企業及個人的投資標的,因此變成全球性的風暴,也影響全球的金融及資本市場。

        了解上述兩個全球金融風暴的主要原因後可發現,造成金融風暴與經濟危機的絕對不是勞工。造成危機的就是那些掌握多數資源的少數人,也因為這樣資源分配的不均所造成的貧富差距,導致社會消費能力的不足。回到剛剛的因素去探討,也就是連大多數的美國人都買不起房子,更別說其他發展中國家了。以台灣為例也是一樣,有錢的富人坐擁億萬家財卻還向銀行借貸,過著奢侈的生活;一般人卻連買個日常生活用品都還要仔細盤算比價。總而言之,我們可以把原因歸納為是社會整體資源的不公平分配。

二、工會的兩難:

        1.

工會站在企業經營角度思考,暫緩爭取勞工權益:如果工會站在企業與工會是脣齒關係或是皮與毛的共存關係立場的話,深怕「唇亡齒寒」、「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狀況發生,而不對勞工權益伸出援手的話,如前言所述,工會將會失去它本身的價值。也就是說,固然工會與事業單位之間的確有所謂的依存關係,但是工會也不能成為企業體中的一個部門,專為公司利益考量。工會應該是為勞工發聲、爭取勞工權益、保障勞工,個人認為經濟危機是根源於資源的分配不均。所以,工會反而更應該在這經濟不景氣的時刻,挺身而出,也就是這種時候勞工才更需要幫助,工會應該站出來請企業反思高層問題以及管理階層的效率,而非拿基層員工來開刀。所以,工會如果是因為擔心企業經營不下去而罔顧勞工權益的話,個人認為這並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使問題衍生更大。

        2.

工會如果持續爭取勞工權益,不顧企業經營面:很多人會擔心,如果一味地爭取員工權益的話,將可能導致公司企業倒閉,造成員工失業問題。當然,如果企業無法經營,就算工會爭取到再多權益也是枉然。所以,這邊指的工會爭取權益,個人認為不是很狹義地定義說只是單方面的一直向公司企業要求利益分享。在工會力量強大的歐洲國家,工會可以參與政策擬定以及推動立法改革,但是台灣的工會生態可能僅止於能夠影響政策的階段。儘管如此,國營事業工會對社會政策的影響還是有的,所以工會除了向公司爭取權益以外,還可以要求政府部門制定相關配套措施,不只是對勞工的補助,也應該要求政府幫助經營出問題的公司企業,達到真正的勞資政三贏的局面。

        所以,為何工會以及社會大眾會有所謂「兩難」的問題,個人認為主要是認知的問題。因為兩者之間其實是可以不衝突的,工會幫勞工爭取權益不一定就會壓縮到公司企業的經營,也就是說工會與公司在某些方面是對立的,但是在面對問題時則是可以相輔相成的。有些企業體無法爭取的,或是不方便去爭取的,可以透過工會的力量去影響政府決策,進而得到政府的協助。再由於有政府的協助而得以繼續照顧勞工權益、保障勞工工作權,而不再是消極地以減薪、裁員的方式來減低人事成本,造成經濟不景氣的惡性循環。

三、結論:

        在工會力量相對強大的歐洲國家,工會可以幫助失業勞工再度就業,因為歐洲的工會自己有較強的經濟力量,也比較有能力進行就業訓練。在台灣,工會的經濟力量較為薄弱,所以在台灣關於輔助就業這方面的社會功能是由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來取代的。例如:為因應金融風暴所導致勞動市場之衝擊,行政院推動振興經濟方案,預計可創造34.1萬個工作機會,其中振興經濟方案中長期就業促進措施包括「2009-2012年促進就業方案」,而2009年提供5.8萬個就業機會,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配合推動「民間團體多元就業開發計畫」、「臨時工作津貼」、「僱用獎助津貼」等多項計畫。另短期救急措施包括「2008-2009年短期促進就業措施」,而2009年提供7.3萬個就業機會,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配合推動「立即上工計畫」、「公部門短期就業專案」等計畫,藉以協助受此波金融風暴衝擊而失業之中高齡者迅速就業,紓緩中高齡失業勞工之生活壓力,使其暫時免於因失業所致之生活困頓,並於短期就業安置或訓練期間培養其再就業之能力,進而協助其重返一般職場。

        工會在這方面可以扮演一個監督的角色,不要讓政府只是空喊口號,幫助自我的事業單位確實得到政府的協助,間接地保障工會會員的權益。此外,不只是監督政府,也應該監督企業管理階層,不要讓其濫用資源或是犧牲員工權益以中飽私囊。此外,輔助勞工參與政府所舉辦的職業訓練也是工會可以介入的一大區塊,因為基層勞工在訊息的取得上並不是那麼的容易,或是缺乏管道以及知能去了解本身的權益,這時候工會就應該挺身而出,提供充分的協助與資訊。並利用對政府立法政策的影響力,推動國家勞動法令的改革與完善,彌補可能產生的法律漏洞,促進勞資政三方的平衡關係。

        除了扮演監督的角色外,工會亦應厚植自我實力,無論是人才的培養或是獨立經濟來源的獲取,都應該做自我提升的工作,這樣在面對集體協商的時候才有足夠的能力以及本錢。

        總結來說,工會在對金融風暴下產生的經濟危機時,能做的其實很多。絕對不是為了維持企業經營就採取消極的態度,不去維護勞工權益。面對經濟不景氣的惡劣情況,工會作為的差別只是經濟繁榮時工會扮演的角色與經濟蕭條時扮演的角色有所不同而已。經濟繁榮時,工會致力於向資方爭取分享由勞工所創造出來的經濟利益,扮演的是代表勞方與資方對立的角色;而經濟不景氣時,工會則應該站出來主動幫助勞資雙方度過難關,藉助政府的力量或本身的力量扮演的是引導、輔助以及創造的角色。為了達到真正的勞資政三贏的局面,工會應該自我體認到本身的社會價值,積極作為,為廣大的勞工謀取最大的權益!

 

 

[勞工權益]國際金融風暴下的工會兩難/艾凡那夫

[勞工權益]國際金融風暴下的工會兩難/艾凡那夫

▲。 ▲。

[勞工權益]國際金融風暴下的工會兩難/艾凡那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