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勞工

[專題報導]2009年海峽兩岸工會論壇,國際金融危機與工會作用/戴國榮專題報導

2009年海峽兩岸工會論壇,國際金融危機與工會作用/戴國榮

[專題報導]2009年海峽兩岸工會論壇,國際金融危機與工會作用/戴國榮

[專題報導]2009年海峽兩岸工會論壇,國際金融危機與工會作用/戴國榮

▲海峽兩岸工會論壇會場全景。 ▲本會代表團與會情形。

[專題報導]2009年海峽兩岸工會論壇,國際金融危機與工會作用/戴國榮

[專題報導]2009年海峽兩岸工會論壇,國際金融危機與工會作用/戴國榮

▲代表團成員合影(右起為黃常監,黃監事,戴秘書長,中國石化能源工會張成富主席,團長周常理,林理事,倪常理,林處長)。 ▲戴秘書長代表本會致贈紀念品給劉洪副主任。

 

   
 

  98

年11月1日本會由周常理國成率7人代表團前往中國北京出席假釣魚台國賓館芳菲苑舉行之「2009年海峽兩岸工會論壇」。此次論壇計有海峽兩岸56個工會團體幹部360餘人參加,並提出「國際金融危機與工會作用」等相關論文55篇。開幕式由大陸中華全國總工會副主席(中國職工交流中心會長)徐振寰主持,分別邀請大陸中華全國總工會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孫春蘭;台灣海峽兩岸勞工發展交流協會理事長侯彩鳳立法委員致開幕辭。

        孫春蘭副主席致詞時表示,

2006年9月在北京舉辦首屆海峽兩岸工會論壇,以「和平發展工人權益」為主題進行交流研討,讓兩岸產生了共識及積極的影響。因此,在追求兩岸共同利益前提下求和平、促發展、謀合作,讓兩岸交流合作進入新的里程碑。爰提出建議如下:

1.

積極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兩岸工會及勞動界密切聯繫,創造有利環境。

2.

推動兩岸經濟共同繁榮:雙方經濟關係正常化,簽訂兩岸合作框架協定,訂定台灣同胞投資保護法,支持台灣企業轉型升級,大陸企業有條件赴台灣投資,促進經濟合作互利雙贏。

3.

共同維護兩岸勞工權益:促進企業發展維護職工權益、就業權利,推動實現「體面勞動」,鼓勵勞資「平等協商」解決勞資爭議,落實企業照顧職工、職工關心企業理念。

        孫春蘭副主席強調,面對金融危機兩岸必須強化工會幹部間之業務交流,互相學習、增進友誼,並擱置爭議、建立互信,才能促進彼此交流合作,共創雙贏。侯彩鳳理事長應邀致詞時表示,創造兩岸和平契機是兩岸工會領袖長久以來共同努力的目標,因此,兩岸工會應穩定交流、深化合作,並推動台灣同胞投資保護法,積極維護兩岸職工權益,創造雙贏。

        此次論壇,兩岸工會幹部分別進行主題研討及分組討論,藉由積極互動努力建構兩岸和諧勞動關係。而本會亦在論壇提出相關論文內容如下:

壹、前言

        工會存在的價值是保障勞動人權及尊嚴(體面工作),尤其在面對國際金融危機前,已有其他危機(不平等)出現,因此追求體面工作是尋找「平衡」政策的基礎,是維持經濟成長的基礎,是追求和平最重要的一部分。當前須以新戰略因應金融危機,包括對失業、競爭力下降、全球合作型態變遷等問題做出回應。因此,不論政府、雇主及工人三方合作的任務複雜且艱鉅,亟需儘早透過協商達成共識,並找尋新的解決方案。因為,世界正在改變,每個國家都不能忽視法制與社會正義,並須對市場做出充分管理,只有透過更好的分配才可持續發展,為各國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環境。而實施勞資政三方機制的社會對話,即可提供國際社會解決方案,注重各國政府行動,保證有利於解決危機。

        歷史性的機遇,為孩子、後代提供了更好的機會,當我們變老時,孩子說:我獲得了更好的機會及生活,今天我們正為這樣的共同目標而努力。當全球領導人都在因應前所未有的危機時,「平等」議題十分重要,因許多人正在受苦,卻有許多人為自己的利益而忽視別人的生存,不能解決問題的國家將把危機帶入。以前的社會秩序令人滿意,但有很多人認為今天的困境是過去所造成,要努力確保經濟及金融的崩潰不會造成社會的崩潰,惟有追求平等、民主、自由的社會。

貳、工會應有的作為

        社會不穩定造成政治動盪,不公平盛行致使經濟脫軌,全球工人憤怒有理,卻擔心不確定的未來。因此,勞、資、政三方有責任覓思解決

6~8年不景氣的勞動市場,提高就業安全環境,解決失業與家庭問題使維持更好的平衡,爰探討如何應對危機,也成為就業權利發展社會政策的重要指標。例如ILO(國際勞工組織)即提出確定四項工作重點:

1 .

國際組織廣泛討論建立全球性就業公約(2009年4月制定)。推動三方協調,支持、重現活躍勞動市場,且協議通過投資及企業體面就業。

2.

擴大就業保護體系:關注青年人、推動養老金體系、保護工人權利。

3.

通過系統性的全球危機處理機制:以三方機制制定聯合行動,確定經濟及社會的中心;推動社會對話,追求平等的全球化。

4.

發揮資源特色:國家提出資金與聯合國合作,鞏固聯繫及合作角色。

        這些綜合性的措施,讓各國依需求選擇而非採一致性,才能為未來的成長做出準備,積極建立價值觀、推動全球和平及正義。ILO希望透過獨特的勞資政三方協商機制,充分掌握國際資源,發揮「協商」特色,且以淡化政治力介入之方式致力推展「全球協定」之簽署,一方面希望透過國與國之間的合作追求全球經濟復甦;另一方面則強化企業社會責任,強調勞工勞動尊嚴(包括社會保障、工作權利)。ILO積極建立全球價值體系,努力推動全球和平及正義,以減貧(縮短貧富差距)為終極目標。茲建議國際間各工會在此時應發揮的作用如下:

一、覓思解決金融危機下的就業問題

        金融風暴下的就業問題席捲全球,不論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及落後國家其受傷害程度或有不同,但仍無一倖免。而勞資間長期以來雖各自立場不同,但對此全球性議題應口徑一致,要求各國政府應扮演更積極的角色,提出具體可行政策解決當前危機。而政府既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就應該用對的人(有能力、夠專業的政務官)、做對的事(提出有效政策、做正確決策),因「政策」不僅影響企業獲利,更影響廣大勞工生計。因此,我們可以要求政府提出各項挽救經濟措施,包括促進綠色經濟、刺激經濟計畫、援助失業者就業方案等。而全球勞工此刻亦須深切體認縱使一切不是操之在我,卻必須不斷自我充實,提升職場競爭力,方能在日益艱困的勞動市場中穩定就業,降低失業風險。爰督促政府善盡責任及義務,包括提出具可行的政策化解危機,要求確切掌握時機、發揮協調功能等,工會幹部絕對責無旁貸。但在此同時我們亦須深入探討國際間各地區之現況、危機,並將各國採取之因應策略效果做比較,以提出有效策略及計畫協助政府解決失業問題。茲建議如下:

(一)增加就業及社會包容性。

(二)制定政策時考慮窮人利益,優先提昇有效需求。

(三)關心氣候變化的影響,加強綠色技術。

(四)維持官方發展水平。

(五)保護移民勞工的權利及機制。

(六)建立特殊機構應對危機,做好青年培訓、教育及技能訓練。

(七)探討就業保障與失業保障系統如何並行。

(八)發展新模式避免重蹈大蕭條及金融危機。

(九)透過共同約定履行社會責任,提昇職工素質追求雙贏。

(十)倡導建立和諧勞動關係。

(十一)加強工會婦權、工人社會制度保障。

(十二)建立驗證機制,取得全球平衡。

(十三)積極推動建立全球協調模式,確保勞

工勞動尊嚴

二、加強金融危機下的社會對話

        「社會對話」在ILO的積極推動下已蔚為世界潮流,勞資雙方經由社會對話建構互信基礎,建立勞資夥伴關係,追求和諧勞動關係。尤其,「對話」是回應危機的重要手段,可達到效果如下:

(一)鼓勵互動式對話:相互尊重、互相平等。

(二)恢復企業活力:以創新方式鼓勵勞資進行討論。

(三)對話不是形式:鼓勵勞資政三方國家層級議題共同參與。

(四)重新審視危機為何會發生,問題在哪裡。

(五)工會為勞資間的「鏈接點」,可強化互信。爰對於推動社會對話內涵提出建議如下:

(一)建立機構性的社會機制解決勞資互不信任問題。

(二)勞資政三方應先從簡單的議題談起,以有利社會對話持續進行。

(三)依賴法律規範:政府需強制介入。

(四)勞工不能劃分正職或非正職,才能保障所有勞工都能尊嚴工作。

(五)三方機制在各產業內建立秩序。

        透過「社會對話」簽署三方協議,建立新的工具,才能強調社會公正與全球化公平,並透過無政治動力推展簽署,強化企業社會責任,使企業朝向公平、可持續發展。因此,期待政府施政以「政策」強化誠信展現改革決心;以「承諾」回應勞工期待。惟工會亦應儘早做好對話準備,才能經由「對話」為所有利益關係人創造機會、保證就業安全、追求勞工勞動尊嚴(包括社會保障、工作權利)、努力推動全球和平及正義,達到建立良好社會夥伴關係解決金融危機得終極目標。

參、結論

        國際金融風暴讓世界從充滿文化時代成為時代變化的點,這對勞工而言是危機也是轉機,我們需從價值觀、遠見、信任及承諾著手,認真思維「體面工作」的重要性。尤其,目前亞洲地區亟需解決工人密集型產業的危機,勞工更須致力追求包括社會保障、工作權利的「體面工作」,以新模式因應危機,並將體面就業措施及標準加以落實,使組織更有活力。其次,我們應充分發揮勞工對金融危機的重要作用,而工作重點在於勞工保護,包括自由結社措施、企業應負責任、各國政府應負責任、體面就業問題等等,以有效因應金融危機所造成的各種影響,並提出相關計畫。

        社會不穩定造成政治動盪,不公平盛行致使經濟脫軌,全球勞工面對不確定的未來始終憂心忡忡。因此,工會有責任及義務創造僱用安定的環境,引領勞工儘早擺脫失業的恐懼。惟有讓所有勞工都能夠「安心工作」,工才能脫離貧窮改善生活品質;惟有真正落實「體面工作」,勞工才能活得有尊嚴。

 
   

 

[專題報導]2009年海峽兩岸工會論壇,國際金融危機與工會作用/戴國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