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勞工

[勞工議題]台灣勞工的選項在哪裡?/無言勞工議題

台灣勞工的選項在哪裡?/無    言

 

 

[勞工議題]台灣勞工的選項在哪裡?/無言   為了教育部去年推出,俗稱「廿二K」的實習計畫,引發輿論批評「政府帶頭定價」,拉低平均薪資的爭議。不過,勞委會主委王如玄接受雜誌專訪時,卻表示薪資降低,是職場上「供過於求」造成,引起勞工團體的不滿,雙方對此各說各話,形成劍拔弩張局面。

        站在勞工團體之立場,政府不當介入的結果,顯然破壞了「市場行情」,使得大專生進入就業市場,起薪下降至二萬二千元,然而勞委會亦有話要說,上述的月薪「廿二K」,原本是沒有的工作,先求有、再求好。

        面臨金融大海嘯,去年全球經濟普遍蕭條,大專畢業生找不到工作,確實屬於實情,但是勞委會有無必要「降格以求」,確實值得再三推敲,蓋一旦下降起薪,便形成一項「先例」,爾後大部分的雇主有樣學樣,統統比照辦理的結果,那麼大專生「基本工資」,便自動調降。

        先天上,勞資雙方的地位不對等,雇主握有生產工具,而勞工手無寸鐵,假設坐視彼此自由議價,勞工完全陷入毫無討價還價餘地,所以才有勞委會的設立,據此貫徹勞基法的執行,如今勞委會壞了勞動市場行情,雖然勞工團體的批評,猶如「事後諸葛亮」,縱使王如玄認其昧於當時的時空背景,而備感委屈,卻也不無道理。

        尤其現在的雇主,手中尚有一項利器,即輕易游走海峽兩岸,但是勞工受制於家庭因素,其勞動流動率無法完全按個人志願,雇主可以選擇勞工,勞工卻無法選擇雇主,從而雇主手上握有的籌碼較多,勞委會如果不克堅持立場,那麼勞工頓時面臨窘態,任由資方予取予求的結果,起薪下降乃其來有自。

        勞工唯有自立自強,充實本身的工作技能,才能在就業市場上,立於不敗之地,惟這絕非每個人都辦得到之事。就業市場與物品供需有別,兩者不宜相提並論,不能純粹以市場供需,決定勞動的價格,否則引喻失義,難免「物化」了勞動力,並且導致人際關係之疏離,而自失立場。

        勞委會的法律定位,就是勞動者的保護神,或是勞工權益的看門狗,除了全力挺勞工之外,還有別的選擇嗎?否則形同本身失職!

 
   
   

 

[勞工議題]台灣勞工的選項在哪裡?/無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