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勞工

[勞工議題]工會自主運作之回顧與省思/林文良.張子房勞工議題

工會自主運作之回顧與省思/林文良.張子房

 

 

[勞工議題]工會自主運作之回顧與省思/林文良.張子房

 
  ▲七一五遊行之十大訴求與口號。  
   
 

  自古至今弱勢族群永遠被宰制,縱然在西方民主開放工業化時代,勞動階層更無法撼動對抗資本家,何況在戒嚴黨國不分的台灣勞動階級所遭受到打壓,勞〈工〉動界為爭取公平合理待遇所付出犧牲。回首來時,那是一段令人難以淡忘的辛酸歲月。1987年7月解除戒嚴、開放黨禁,1988年元月蔣經國去逝開放報禁,是年台灣社會力量如洪水般潰堤而出且衝向高峰。在長期經濟發展下即使解嚴初期,勞工處境依然困頓,怒吼之聲仍無法得到回響,工會只不過是黨政及資方藉以操弄人事,操控工會選舉阻斷勞工發聲的工具。1988年7月15日勞工自主意識逐漸覺醒,台灣石油工會兩千多名會員,在新仇舊恨交織衝擊下,不願再當沉默順從的乖乖牌。要自主掌控自己的命運,乃串聯會員藉由集體行動展現 力量,走上街頭突破不公平、不公義挑戰現狀,以取得合理公平待遇及自由尊嚴。因此,撩撥起日後影響各國營事業員工集體運動的蓬勃,促成勞動條件改善與提升之輝煌戰果。甚而在1990之【六一】、 1992年【五二一】行動均扮演帶領角色、台灣石油工會可謂當時勞工運動的火車頭,更讓執政的國民黨不得不對工會重新定位。乃至於影響日後勞委會關於工人權益事項司法涉訟之專責勞工法庭設置、和各項勞工政策訂定與調整,對勞工運動可為影響深遠。

 
   
 

[勞工議題]工會自主運作之回顧與省思/林文良.張子房

 
  ▲工會批評國營事業制度僵硬獲得當時媒體的認同。  
   
 

貳、前言

        台灣中油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油公司」)為經濟部所屬之國營事業,員工所組織而成之產業工會名為【台灣石油工會】(以下稱石油工會),其會員(員工)人數於民國77年時有二萬三千餘人(目前約為一萬五千人)。1987年12月6日在中油高雄煉油總廠,出現一個以勞工自主為訴求的「勞方聯線」組織,並在石油工會大代表的選舉中獲得勝利,1988年3月2日他們與其它石油工會的分會代表,串連在石油工會第五屆的理監事選舉獲勝,並取得理事長位置。從此,石油工會成為自主工會,成為國民黨遷台以來「四十年來國營企業第一個自主工會」。

        成為自主工會後的石油工會,於1988年7月15日發動集體抗爭,各分會包括總共動員二千多名員工,向經濟部提出有關調薪、考績、獎金和人事制度調整的要求。同年,台灣社會發生農權會「520」抗議重大流血事件,台塑(仁武廠)工會選舉中由一群勞工所組成的聯誼會,囊括了所有幹部席次,台塑工會也成為自主工會。由於台塑工會的特殊性在於,它的成立是由一位管理階層職員發動成立透過運作成立工會組織,而工會為了1988年份年終獎金與資方進行談判,但是談判破裂後便發動為年終獎金抗爭。於是工會發動年終獎金抗爭活動,並且聯合其他台塑企業工會約三千人,到台北台塑大樓前遊行抗議,而這次工會抗議與公司產生嚴重對立。

        在1987至1990年間台灣大型工會的自主化和集體行動是最典型案例,也就是先由一批工人形成聯誼會,在工會組織裡透過選舉取得過半數席次,改變工會既有體質,透過集體行動進而要求勞權益;二者不同是,一為公營、一為私營,抗議的對象為國家和資方。二者都發生在壟斷性企業,令人產生疑問的是二家企業的勞工薪資、福利應優於現今台灣大部分工人,在壟斷性企業的勞工在享有優厚薪資、福利,為何會形成工會運動,以有組織的行動集體行動來爭取勞工權益。也因為他們有共同產業的類似,都在高雄衍生,以有組織集體行為爭取權益,而引起政、產、學界的關注。

参、勞工認知的解放與改變

        勞工以有組織的方式集體行動與其社會關係及認知有密切關聯,勞工的集體行動必牽涉到勞工們所處情境和用什麼方法進行組織動員,更與勞工社會活動網路有密不可分關係。

        1. Barrington Moor

(1978)指出人的反叛與道德的憤怒有關,而社會的權威中心及既得利益者,也會以不同的方式強化這些約束。例如,分化這些人或攏絡某些人使他們不易成為反叛力量,同時也認為道德規範為隱性社會契約性質,因而人的反叛必先克服社會道德規範約束,而去認定社會認可,並且重新定義何者為正義和不正義。受壓制的任何一群體,必先要去克服造成苦難的道德權威源頭(MORAL AUTHORITY)去創造依政治上有效認同。所以Moor和研究窮人運動的Piven&Clovard類似他們均指出:一個抗議運動出現含有意識及行為的轉變。人們主觀上對其行為賦予了社會意義,認為社會不正義因而他們的行動,在道德上是得到支持的。McAdam在著作中也強調認知的改變,對於集體行動的行動認知的改變,是促成主體社會將不免於化成行動的主要關鍵因素。因此在集體抗爭發生前,人們必先集體定義其情境為不正義的,必須訴諸集體行動來改變〈1982:52〉。由上二位學者,均指出集體的行動必先要人們認知的改變,此一看法打破傳統心理學認為集體行動為不理性的說法,也不同於將集體行動,是為因共同利益所策劃出來的結果。但是,集體行動不只有認知改變而已,他應有勞工集體行動的能力及潛力,也就是勞工組織資源。

        2. Savage

認為勞工集體行動的能力可區分為:(1)工廠內每日因工作關係上所形成工作網路(2)由生活上所形成的社區之社會網路〈1987:40〉,他們藉由工作上和生活上,提供人與人間、面對對面溝通關係進而強化社會連帶,而使得集體行動的動員更容易達成。而在Thompson的『英國工人階級形成』的研究中也提到:工人之所以能形成行動與其後自願性組織有密切關係。因為,除了經常面對面活動的互動外,自願性組織也為成員建立相互忠誠關係,這也同樣為勞工間的集體行動,扮演了組織和動員的基礎(1987:59)因此,社區的居住網路、工作關係或自願性的結社是集體行動動員容易的社會基礎,這個基礎愈穩固則其行動愈能動員也愈能持久。

        3.

所以Moor和McAdam都認為只有外在政治機會的增加是不夠的。集體行動需要認知的改變,而既有的社會網絡扮演了認知的解放的助長因素,換言之,社會網路不只有利於動員,而且更提供了認知改變的社會基礎。(McAdam,1982:51)

肆、『七一五』勞工運動發生原因

        一.由中油所屬員工組成之石油工會,在解嚴之後興起自主工會運動,並且進行集體抗爭活動爭取權益。就像其他公營事業般,中油公司在內部區分為職員和工人,而且各按自己體系升遷,然而職員的薪資、福利設施、房舍分配、修繕建材和速度都比工人好很多。最重要的是,職員有管理上的權威,無論在工作上或日常事務上。

 
   
 

[勞工議題]工會自主運作之回顧與省思/林文良.張子房

 
 

[勞工議題]工會自主運作之回顧與省思/林文良.張子房

 
  ▲聯合報報導工會要求績效獎金。  
   
 

        二

.在這制度下基層新進職員入廠四年,薪資就比勞工做二十年薪資還多,更可用管理上的權威來管理這些資深的技術員,因而在基層勞工間就有『工員賣命三十年,不如職員做四年』的口語相傳。

        三

.當時中油基層勞工對區隔形式的勞動市場及產生權威式的管理非常不滿,也屢嘗試透過工會表達尋求解決,但總是石沉大海,尚且卸任後的工會幹部通常在職位升遷多有進展。因此「以當工會幹部為升遷跳板」的流言持續發酵。因工會幹部在乎的是公司長官的態度,而不是勞工的問題解決,基層勞工對工會的不信任及不滿充斥。

        四

.緣於自主性工會產生、石油工會首次出現非國民黨籍的理事長。

        五

.因7月1日遊行被更改日期及政府每年調薪案公佈:因一張薪金等級調幅觸怒了代表,因而全體通過7月15日集體到台北請願活動的十大訴求定調。

伍、石油工會『七一五』勞工運動的訴求及後續處理

一、遊行活動的訴求:

        1.

公平合理調整薪資結構,提高基層待遇。

        2.

依法定上限提撥職工福利金。

        3.

發給績效獎金。

        4.

取消考績甲等人數1/2限制。

        5.

公司有盈餘時,應發放紅利或年終獎金。

        6.

明定『公務人員兼具勞工身分』,依(勞基法第84條、84條之2),並退             還自提儲金。

        7.

儘速制定輪班福利法。

        8.

廢除分類評價雙軌制,力求【人事管理制度一元化】。

        9.

發還勞基法公佈後應發未發之工資。

        10.

中國石化公司員工權益定位未確定前,反對股票上市。

二、石油工會『七一五』勞工運動之後續處理:

        1.1988

年8月5日新任經濟部長陳履安,以經(77)人23098號函,指示中油           公及中化公司,針對石油工會「715」遊行訴求請願之員工權益問題,加           強溝通說明,並指示下列有關主要管理制度之檢討與修訂:

        (

1) 配合勞基法之研修,改善目前人事管理制度。

        (

2) 研議改進現行「工作獎金」制度,採行「績效獎金制度」制。

        (

3) 檢討改進現行用人費率薪給制度。

        (

4) 職位分類制度之全面檢討改進。

        2.1988

年8月8日石油工會與經濟部達成12項協議,(內容和「715」遊行訴           求內容相去不遠),並呈報行政院核定。

        3.1988

年8月12日石油工會與中油公司達成6項協議:

        (1) 同意發給員工不休假工資。

        (2) 取消考績甲等人數1/2限制,並自77年開始實施。

        (3) 分類僱用職位取消5等限制並突破到8等,國營會表示同意。

        (4) 評價職位的勞工13等及14等取消以往5%限制,並擴增到20%。

        (5) 依法定上限提撥職工福利金,改按營業收入總額之百分之0.15%提撥。

        (6) 輪班人員夜點費:大、小夜點費不派雇用一律為220元及110元,追                    溯7月1日實施;危險加給總體預算調升25%。

        4.1988

年8月19日石油工會與中油公司又達成5項協議:

        (

1)※以現有制度年終獎金以不超過2個月為原則,但考績獎金毋需納併                   入工作獎金可獨立計算。

  ※紅利分紅:則視中油公司營運狀況而定,若達法定盈餘則工作獎金加發

1.5個月,超過法定盈餘目標加發三個月,若超法定盈10%以上,則工作獎金加發0.2個月達成協議,仍要報請行政院意。

2) 僻地津貼不分區域,由現行調高到1870元。

3) 輪班人員津貼,因國營事業單位均無此津貼,國營會及中油公司均同意            調高,但要獲得行政院同意。

4) 加油工之每周工作時數由48小時降位44小時,中油同意補足人力。

5) 加油工之職等較低,中油願意納入考慮調升等位。

陸、石油工會『七一五』勞工運動之評析

        石油工會第一次發動的集體行動是『715』遊行,決定『715』遊行到經濟部抗議和立法院請願行動的原因是,由於經濟部調薪制度,仍然以職員、工人的區分為主要參考,且職員加薪比例為優。工會代表這次調薪『在結構上或調整幅度都以犧牲大多數基層工人的利益,來照顧少數的高階派用職員,在新仇舊恨的交織下代表們一致認為,必須透過工會的力量將多年不合理的管理制度,向經濟部作最嚴正的抗議』。〈石油勞工1988‧8-12月〉而影響最深遠的個人認為可分為:

一、有形方面:

        1.

以取消考績等人數1/2限制。

        2.

評價職位的勞工13等及14等取消以往5%限制,並擴增到20%。

        3.

依法定上限提撥職工福利金,改按營業收入總額之百分之0.15%提撥。

        4.

調整薪資結構。

        5.

發給績效獎金。

        這五項使基層員工的生活品質獲得大幅改善,員工從此再也不用到外面兼差貼補家用,勞工對子女教育投資也相對增加。

二、無形方面:

        (1) 管理階層的管理不像以前專擅跋扈,而較理性客氣溫和。

        (2) 尤其對待工會幹部也比較尊重,對所建議意見比較積極面對處理。

三、集體行動分析

        1.

中油基層勞工們所不滿的是,針對區隔化的勞動力市場以及工會長期以來國民黨化,無法有效替勞工爭取權益,因此,在1987年的解嚴扮演觸媒的角色,而促使工人們認知轉變。而認知轉變與工人的社會網絡和反對運動間的關係是密不可分。而基層勞工認為他們所爭取的是法律給予的權益是合法的。這些觀念的轉化使他們重新認知、定義正義與不正義,重新界定朋友和敵人,此都和他們平日關心參與反對運動有密切關係。

        2.

在集體動員方面,透過既有的社會網絡動員其他人來參與,例如: (1)有自己的社區由於長期居住和往來,使得勞工自然建立既有的網路有利於集體動員。(2)朋友、同事間的道義,雖然平日不在同一工作場所工作,可是他 平常熱心公務,如有不正義也很幫忙和主動爭取。這次工會的遊行請願我們一定要去參加,更何況,對我們有利不要讓辛苦很久的工會幹部失去支持,所以我沒輪班我要去參加。(3)居住社區的網路工作關係的連帶,更重要的是由於認知上的轉變,使得中油勞工得以興起自主工會運動和集體行動,藉表達長期累基再內心的不滿和委屈,在合法的範

柒、結語

        一般而言,工會幹部在對工會的事務和對集體行動的目的瞭解尚比一般勞工清楚,而工會幹部對工會運作及政治與工會的關係亦有清楚的看法。而所呈現的勞工意識或所謂的工會議識『認為工會是為勞工在體制內,爭取福利和權益的組織』,工會幹部興起自組工會與認知的改變有關,而這個認知設有兩層面,一為定義情境不正義,另一為定義何者為正義。所以,在中油員工心理認為工會是代表勞工,向公司爭取應有的權益與保障的組織,不是由一些廠方提名聽話的乖乖牌,出來作為廠方傀儡工具,其根本不能為會員做任何事。同時,勞工也認為自己被當作生產的工具,而沒有受到管理人的尊敬和公平對待。而中油員工不滿區隔化的勞動力市場,以及不公平的遊戲規則,視為是一個對基層勞工族群的歧視制度,更不滿管理階層對規則的不公平使用,而這個怨一直在累積著,並且持續擴大擴散在基層勞工之間。

        所以,在壟斷性企業的勞工在薪資福利,比一般台灣勞工優厚之下,仍然形成工會運動,他們並不完全抱怨工資,他們要的其實是很簡單的管理制度的合理化、分配公平化以及勞工在職場上的工作尊嚴。『七一五』遊行之後,獲致成果包括:薪資結構大幅改善、管理制度改進、福利金提撥率、勞工晉升職等幅度調高、績效獎金核發。當然,員工在主觀上也不想讓工會把公司搞垮,或是遷廠。由此而知,中油基層勞工基本上的工會意識是『勞資和諧,利益平均分配』的意識,非反資本主義的。中油勞工藉由解嚴,到認知上轉變到員工社區,居住網絡和平日同事、朋友工作網絡,來建制動員組織、凝聚組織能量發動集體行動爭取權益。總之,勞工要的是公平的對待,合理的管理自己運作工會以及有尊嚴的做為勞工而已。因此『七一五』遊行活動,對中油員工而言是成功的,對中油公司而言也解決紛爭提升企業社會形象,對公司營運乃至於國家整體經濟也有正向效益,甚且對日後台灣社會自主性的工會發展與運動應有若干影響。

        然而715遊行活動之十大訴求『人事一元化』因政府未兌現承諾雖有後續『六一』活動,然而經濟所屬事業之人事一元化管理制度,至今仍無法解決猷紛紛擾擾,尤以『公務員兼具勞工身分者』因身分具雙重性,該等人員在勞基法與公務員相關法令適用遊走,更因由執政當局有意無意疏漏立法,致該等人員欠缺社會福利老年年金選擇權保護。此議題現階段被視為石油工會較為熱門議題,尚待凝聚能量努力。

        權利不會從天上掉下來,唯有透過認知的轉變進而勞工意識的覺醒,藉由平日社區生活網絡和日常在工作場所,同事與朋友間網絡,其自願性的組織結社,也為成員間建立相互忠誠關係,集結力量。因而帶來715遊行活動集體行動動員成功,獲得成果。至今仍深深的影響每一個中油員工是驕傲也感到榮幸。然而,自2008全球金融海嘯及政黨再次輪替,台灣中油公司始終無法擺脫經營困境和政治上不斷干預。許多會員的權益經多方請託努力成效無法進展,台灣石油工會遂於2010年四月七日號召三、四千會員集結於經濟部陳請五大訴求,希望維繫保有會員應有權益。惟環境困頓陳請之五大訴求一時間無法立竿見影,尚須折衝,因此成熟負責的工會幹部,在艱難時刻不僅要隨時充實內涵、堅定立場,更不能忘卻會員託負及肩負的社會責任,以再次贏得會員、重拾社會大眾信任。

捌、參考文獻資料如下

1 Barrington, Moor,1978.Injustice

:The Social Bases of Obedience Revolt.

2 McAdam,D.1982.Political Proces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Black Insurgency.

3 Piven

&Clovard.1977. Poor People‘s Movement.NYpantheon.

4 Savage,Michale.1987. Working Class Politics. Cambr idge, Cambr idge University Press.

5 Thompson,Edwar P.1965. Making of the English Working Class. NY

:Vintage.
 
   
 

[勞工議題]工會自主運作之回顧與省思/林文良.張子房

 
  ▲聯合報報導工會要求績效獎金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對工會訴求的回應。  

 

[勞工議題]工會自主運作之回顧與省思/林文良.張子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