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勞工

[勞工議題]貨幣戰爭/芮善祥勞工議題

貨幣戰爭/芮善祥

 

   
 

國際貨幣戰爭開打?

        世

界經濟自2008年金融風暴襲來,一直讓人惶惶不安,美國總統歐巴馬上台後花費鉅資救援搖搖欲墜的金融業與汽車產業,冰島、希臘以及現在的愛爾蘭與西班牙相繼陷入國債危機,沈悶的景氣讓歐元與美元雙雙大幅下跌,9月27日巴西財政部長蒙泰加(Guido Mantega)宣佈「國際貨幣戰爭」已經爆發,究竟「貨幣戰爭」所指為何?對吾人生活又對帶來什麼樣重大的影響?

貨幣的政治經濟學

        貨幣本身具有交易、價值儲存的功能,貨幣的幣值建立在人民對其普遍的信任上,這信任是由中央銀行所保證,一旦民眾信心崩盤,貨幣價值立刻下幅跌落,當年國民政府逃竄來台之前法幣的嚴重貶值可為其中代表,另一方面,貨幣本身依市場供需具有漲跌的特性,也因為貨幣的升值與貶值對一國的經濟發展影響至關重大,所以各國中央銀行或是財政部沒有不對幣值進行干預的。

        在國際領域,二戰結束前召開的布列頓森林會議確定了美元的國際通貨地位,美國政府單負起一盎司黃金兌換

35美元的國際義務,也就是固定匯率制,但1960年代爆發了幾次國際性的黃金搶購風潮,再加上美國國境 以外的美元數量暴增的情況下,美國總統尼克森於1971年關閉黃金兌換窗口,片面放棄了一盎司黃金兌換35美元的義務,同年年底西方十國集團簽署史密森協定(Smithsonian Agreement),美元貶值10%,從而重新調整美元與日圓、德國馬克的匯率。到1985年,在美國經濟力量不振,出口受限導致鉅額貿易逆差的情況下,雷根政府再次祭出政治手段,,美國財長貝克與德、日、法、英等五國財政部長共同簽署廣場協議(Plaza Accord),達成聯合干預外匯市場,美元對主要貨幣貶值的共識。廣場協議讓日圓大幅升值,直接觸發之後的日本泡沫經濟,而之後從對美元從1:40大幅升值到1:25的新台幣也要為當時的產業外移風潮負一些責任。

        即便美國政府一再透過看得見的手在操控美元的匯率,但美元仍舊是堅挺的國際通貨,但

2002年歐元上路,成為自1500年前羅馬帝國貨幣后歐洲使用最廣泛的貨幣,剛開始有12個國家使用歐元,現在歐元區國家為17國,人口佔3.3億人。根據倫敦金融時報的統計,2006年12月歐元發行的幣值總數已經超越了美元,一直到今年元月,1歐元還可兌換1.4389美元,但隨著歐元區國債危機不斷爆發,今年6月7日1歐元貶到僅能兌1.1917。11月底,高盛公司資產管理部門總經理歐尼爾(Jim O'Neill)說認為,未來5到10年,歐元可能解體。歐元對美元而言還會是一個重要的威脅嗎?

        歐元在上市那一段期間的確獲得世界其他不少國家的愛戴。像是北韓在

2002年底已將歐元當成主要的對外貿易計價貨幣,伊拉克總統胡笙(Saddam Hussein)賣石油也指名要用歐元支付,甚至有人認為胡笙就是因此觸怒了美國,讓美國藉口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引發第二次波灣戰爭。但根據國際政治經濟學者科恩教授(Benjamin Cohen)的看法,歐元難以取代美元的國際通貨地位,因為美國仍是世界霸權國家,霸權國的地位與美元的地位是一致的,即便在東亞,中國一直與美國競逐東太平洋的控制權,但因為中國已經躍升為美國國債第一大債權國,美國財政部2009年10月估計中國持有美國國債7,989億美元。

        美元貶值,中國持有的美國國債立刻縮水,但中國如果想要減持拋售,誰又會買?恐怕最後還是美國政府自己用更低的價錢買回去了,這一來一往,等於減少了原來欠中國的債務。中國意外成為美國貨幣秩序的穩定器,而貨幣價值穩定了經濟也穩定了,中國才能源源不絕地出口成衣、運動鞋、家電到美國換取外匯,從而穩定內地的經濟秩序。

        美國的霸權地位的權力,維持了美元做為國際通貨的能力,歐元難以取代美元,中國與日本東亞兩大經濟體都持有大量美國公債,也維持了美元的地位,即便美國經濟雪上加霜,但只要維持繼續印鈔票的能力,美國就能保持「富裕」。

量化寬鬆:貨幣主義版的美國經濟刺激方案

        最近大家可能經常聽到「量化寬鬆」(Quantitative Easing)這個術語來形容美國等先進國家現時採取的貨幣政策。「量化」與「寬鬆」指的是兩件事,前者指的是創造出指定金額的貨幣,像是美國聯邦儲備理事會主席柏南克在11月3日出臺在2011年第二季之前購買6000億美元公債的政策,後者強調銀行的流動性,讓銀行手中有更多增加的貨幣可茲貸放。因此,量化寬鬆政策不會出現在經濟景氣暢旺的時候,而僅出現在經濟頹糜不振的當下,利用貨幣主義的原理,調整貨幣的量,意圖刺激景氣復甦。

        自2008年底經濟危機爆發以來,美國政府共祭出兩次的量化寬鬆政策以及一次金融機構金援方案。金援方案是歐巴馬上臺後的2009年元月底,敦促參眾兩院通過8190億美元經濟刺激方案,2750億美元用於退稅,5440億美元的投資資金則以援助金融機構的名義購買問題金融機構的有毒資產,每個美國家庭為此背負超過一萬美元的負債。第一次量化寬鬆大量購買抵押擔保證券(mortgagebacked security),透過政府力量壓低了房地產抵押貸款市場利率,以拯救面臨崩潰的美國房地產市場,第二次量化寬鬆政策即為先前提到的6000億美元公債計畫。兩次次量化寬鬆最大不同的地方是第一次量化寬鬆就是買房地產抵押擔保證券,因為這些貸款早就由房地產金融機構貸放出去,所以不存在超額貨幣供給的問題,但第二次可是真槍實彈的印鈔票買公債,在幾個月內美元將在市面上多出了6000億的供應量,美元又要貶值了。美國正試圖通過美元貶值來刺激經濟。因為美元貶值不但能刺激美國出口,增加其他國家出口的成本,更重要的,還能賴掉巨額的債務。

量化寬鬆:危機的外部化

        如果您是財政部長或是央行行長,您要如何面對在這兩年間卯足勁印製的美元?美元貶值意味著本國貨幣的升值,直接面對的就是出口問題。以台灣為例,央行總裁彭淮南一直維持弱勢新台幣政策,新台幣對美元從1:32上升到1:30,而30就是所謂的「彭淮南防線」,這個防線固然有利於出口,若繼續漲下去,台灣從面板大廠到外銷型中小企業的利潤都會被蠶食。另外一個問題,則是流入的熱錢。彭淮南11月29日在立法院接受立委費鴻泰質詢熱錢問題時表示,當前留在台灣的熱錢約有3000億,要降到1500億才合理。到底是什麼「熱錢」?熱錢為什麼會來?上從彭淮南主席、費鴻泰委員,下到黎民百姓都知道,熱錢是來炒作的,台灣有什麼可以炒?新台幣匯率、股市、房地產等等都是炒作的對象,如果台灣如此,熱錢流到其它其它國家也是如此,而炒作的標的更包含一切貴金屬與原物料,黃金、黃銅、大豆、小麥的價格在這一年以內大幅上漲,並不意外。

        這就是我們熟知的「輸入型通貨膨脹」,各國面對浮濫印製且來勢洶洶的美元,只能用升息的方式因應,金磚四國中的巴西、中國與印度在過去幾個月不斷升息,意圖抑制國內蠢動的經濟過熱潮,因為這種過熱會引發國內泡沫經濟的危機,熱錢抽走後導致大量失業,引發社會動盪。而當經濟從熱到冷甚至緊縮引發另一波經濟危機後,美國為首的國際貨幣基金又會介入該國經濟扮演起救世主的角色。當前愛爾蘭政府準備接受國際貨幣基金提供的850億歐元援助方案,就被在野的工黨領導人基爾摩(Eamon Gilmore)直指「出賣國家。

可悲的霸權國家

        美國國內當前的狀況是通貨緊縮的,但是美國政府卻利用加印美元促進全球通貨膨脹的方式來解決國內的經濟問題,意圖通過加印的美元供應鼓勵企業借貸擴大生產,以此創造就業機會及刺激民眾消費。

        這當中涉及嚴重的階級問題。美國當前的政策是採取寬鬆的利率與貨幣政策繼續鼓勵民眾借貸消費,而這正是2008年美國經濟大泡沫形成的原因,因為美國人的實質工資下降是不爭的事實,財富留在那些一直獲得租稅補貼以及擁有各種金融工具的大企業口袋裡,同樣欠債,一般民眾的家產即將遭到拍賣,但大企業卻仍舊能夠獲得來自政府的各項救援計畫因應。隱藏在貨幣戰爭底下的,是一個美國金融資產透過各種手段膨脹與爆裂的故事,但共同演出的演員卻廣佈世界各地,成為美國危機輸出的對象。

 

 

[勞工議題]貨幣戰爭/芮善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