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勞工

[篇首語]長工時‧過勞‧低薪‧派遣…台灣勞工更幸福了嗎﹖/編輯室篇首語

長工時‧過勞‧低薪‧派遣… 台灣勞工更幸福了嗎﹖/編輯室

 

 

 

  2015 年全球經濟在各國政府貨幣寬鬆的政策下,持續著繁榮發展,但卻呈現吊詭的現象—低薪族與日俱增,在社會造成弔盾衝突;歐洲頂尖經濟體德國約有300 萬人的時薪不到6 歐元( 約新台幣237 元),意謂著德國低薪族群比例也是全歐洲數一數二的多;而台灣同樣也陷入低薪的困境,2001年—2013 年薪資成長率衰退至0.8%,0.8%扣掉約1 至2%的通膨,薪資實質上是負成長,經過這一段時間一般估計讓實質薪資倒退了15 年。全台4 成2 受雇人口月入不到3萬,依照目前的物價與房價,想過得稍好一些,過勞與爆肝就不足為奇了。而政府卻宣傳台灣人比6 年前更幸福了,自欺與駝鳥心態令人匪夷所思!        對台灣的低薪現象,有人提出了許多說法,有說現代是草莓世代,人們吃不了苦;有說學歷貶值,學用落差太大;有說產業獲利下降,全球景氣雖然溫和復甦,但台灣卻未同步好轉;有說勞動政策引用大量外勞,讓勞工自相競爭削價;…但這種低薪現象是全球現象,勞資不對等,勞動者收入減少,資本家卻財富滿溢,在資本主義結構裡國家位階越高的情況越惡化,更糟的是許多民主國家卻還在加劇這種不對等的政策,合理化的說辭常是強化競爭能力,於是制訂更有利資本家的法令—減稅、降低社福、強化進出口貿易競爭能力,讓錢加速流向資本家。這難道是弗朗西斯• 福山( Francis Fukuyama)在1989 年所提出“ 歷史的終結"命題﹖資本主義體系在失去天敵社會主義後的必然命運,變得更具剝削性與榨取性﹖經濟發展果實由人民共享,這是經濟學開宗明義的定義,我們要求政府在制訂任何政策時都不得偏離此基本定義。        近期的「柯文哲效應」,不能單純解讀為社會的「排富」、「仇富」,而是國家多年累積了太多偏資媚富的政策,資本家以賄賂、資本出走的方式軟硬兼施的導引著政策的走向,官僚體系與之呼應互為表裡,反體系能輕易取得合理化,只是國家的失敗喪失公信的旁徵。勞工團體在51 遊行所提「縮工時‧ 反過勞‧ 要加薪‧ 禁派遣」四訴求,是對現時台灣經濟不公的一些修正;最基本是如何去降低現時體系的剝削性,讓分配能公平與公義,讓經濟果實得以落實全民共享。

 

 

 
 

[篇首語]長工時‧過勞‧低薪‧派遣…台灣勞工更幸福了嗎﹖/編輯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