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勞工
|
||
大眾傳媒的意識操縱/黃淑芬 |
||
|
||
一個對意識操縱極為重要的概念-“心理保護"概念,這個概念起初用於個體,後來擴大至群體之間的關係,反抗從外部灌輸的心理保護機制是弗洛伊德提出的,後來經研究揭示出處於保護之下的心理的一些“閥"和“結構"、危險和侵害的基本類型、“施用"保護機制的特徵以及這一機制的主要手段。意識操縱的成功有一半要取決於如何使個體和社會群體的心理保護手段不起作用和停止起作用的本領。
宗教改革運動向所有未來的操縱者提出了一個主要原則:在掌握人們的思想之前必須先做準備,即摧毀神聖形象。國營事業目前不正是處於這種陷阱中麼?台灣經濟成長的帶動者已被操縱為經濟成長的拖累者、人人喊殺的對象麼!
◎文化的社會動態研究
這既是教育理論領域,也是語言領域的研究,亦是信息科學。在某種程度上,其得到心理學的彌補並同領導權學說密切相關。但主要的是這是對文化要素整體運動的認識,因為文化是個可控的大體系。意識操縱的任何意圖,都要求對受眾“暗中做些手腳",為此須要確定受眾的文化背景、語言、思維類型、所接受信息報導的性質,文化社會動態研究便是提供這些資料。
文化的社會動態研究最重要的結論就是:資產階級社會與各種等級社會不同,它產生了嶄新的文化類型-馬賽克類型或稱拼湊類型。如果說以前在人文文化時代,知識和思想的整體是一個有序的、按等級建立起來的話,如今文化則散落成由一些偶然的、聯繫不緊密的結構概念所組成的拼湊物,這種社會有時也被為“喧鬧的民主"。
馬賽克文化以及為它的再生產而設計的新學校(主體工廠)培育出了新人,這就是“大眾人"(它的極端狀態便是群氓);大眾人是意識操縱的理想對象,他跟產生他的文化完全相符,甚至與之組成了一個統一體。A•莫爾認為,在馬賽克文化中,知識基本上不是由教育系統,而是由大眾傳媒形成的。從這種知識形成的學說中可以得出一個原則論點:如果整個社會需要洗腦,需要對社會編制巨大的操縱程序,並切斷幾代人的健康思想,那就要求摧毀綜合型學校的學科教育體系,並用馬賽克文化代替人文科學文化;但事實上,我們離這步也不太遠,因為我們接受、接近大眾傳媒(尤其是電視)的頻率、時間正在急劇增加,造成我們看世界與事件的解讀方式由大眾傳媒刻意拼湊而成…。 二、大眾傳媒 當代西方的形成與言論自由、大量製作信息(圖書印刷、報刊的發明)技術的實現密切相關;言論自由以及更廣汎的信息傳播自由,是原子化了的公民社會和自由生活制度的主要原則,資產階級社會的言論自由屬哲學範疇,但現實實踐中,這種自由恰好為操縱社會輿論提供了方便。美國直到20世紀60年代,待到操縱技術開始不出故障時,才從法律上取消了對信息自由的限制。 在最近10年裡,信息自由的問題以一種新的形式在城市生活中出現,大眾傳媒作為報導最新消息的信息源,實際上已經完全取代了個人的溝通。“對話"這個為防止意識操縱所設立的最重要的屏障從獲取信息的程序中被排除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信息受眾變得只能被動接收“媒體從業人員"所暗示的信息了。 在西方國家誰也不會特別隱諱,大眾傳媒是為占統治地位的寡頭利益服務的,它們根本不追求任何客觀性;大眾傳媒經常宣示其絕不捏造事實(公開的謊言),因為這種謊言既昂貴,又危險;但A•莫爾寫道:「歪曲現實常常可以通過一次次朝著一個方向的細微偏離的疊加來達到,這比採取堅決的、惹人注目的行動來得更好。」他還強調:「造成信息流極化的細微變化應該在普通接受者可接受意義的界限之內(意即不應該被發現)」。弗拉澤爾在《宣傳》(1957)中提到:「如果有被拆穿的危險,那麼就不要說謊。可是當訊息很難拆穿,或者想要拆穿的代價很高時,新聞業則會毫不知恥地撒謊。如果謊言是以潛意識中的原型為基礎的話,撒謊就特別容易。 有一條最重要的意識操縱原則,它宣稱成功與否取決於是否能使受眾徹底脫離外界影響;理想是影響單一,完全沒有其它可供選擇的、不受控制的信息和觀點的來源。要完成這項原則的複雜性首先在於要使受眾建立一個幻想:他是獨立的、信息渠道是多元化的(如今要建立此幻想已愈趨容易,電視頻道數量已屆爆表!),但這有一要件:就是實際上整個這套系統都要服從於一個主要觀點,甚至也允許可讓反對意見建立,但限制反對信息觸及主要操縱計劃實質問題。 常見手法: □篩選事實以便報導 有效控制思維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控制對人的信息供應」。 凌駕於種種意見之上的,就是決定信息流的結構,精選出事實和問題,再把它們變成報導的那個人。 除了隱瞞「不需要的」信息,以創造虛擬現實,取代真實反映外,大眾傳媒還廣汎使用大肆聲張民主的原則-用雜訊淹沒那些無法避開的信息。 □灰色與黑色宣傳 20世紀下半葉出現了一個全新的社會生活類型-大眾傳媒開始始用心理戰手法。其作用旨在去除傳統社會秩序的鎖鏈,心理戰的目標首先是破壞複雜的等級結構體系中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聯繫,使人分解為單個的原子是心理戰的最終目標。 美國軍方《心理戰須知》將各種作戰類型定義為: • 白色宣傳-由信息源及其官方代表傳播和承認的宣傳。 • 灰色宣傳-出自專門的無法確認的信息源。 • 黑色宣傳-來自其它各種虛假的信息源。 冷戰時期對蘇聯的心理戰是極重要的一部份,但如今灰色和黑色的宣傳技巧已經成為大眾傳媒的日常手法;灰色宣傳-無中生有的第一手信息在大眾傳媒中運用得最廣。 □簡化,模式化 大眾傳媒對象是大眾,因此報導的可理解水準應該永遠低於報導所針對的那個社會階層的平均智力係數約10%。人們總是會被複雜問題的簡單解釋所吸引,編撰者應根據範型毫不留情地清除細枝末節,讓人們接受訊息時毫不費力,自然內心不會引起鬥爭、不會去批判分析。 簡化過後,就是語義化,尋找更合適的詞彙來遮蓋住原始的模式。 □肯定與重覆 任何語體的肯定都意味著拒絕討論,因為一經討論就要失去它原來的意義。大眾傳媒使把大眾人的思維類型成為思考的習慣,逐漸降低消息報導的智力水平,致使它成了把人變糊塗的工具,為了使所需的思維範式在意識中紮根,靠的就是重覆。C•莫斯科維奇在《關於大眾的學說》裡提到:“說服的規則是建立在肯定和重覆這兩個起主導作用的原則之上的。"他援引列•波恩的話說:“重覆最終將一直深入到潛意識的深處,深入到我們產生行為動機的地方。"顯然重覆是一種心理特技,它能使理性變得遲鈍,並對無意識機制產生影響。濫用時固定範式會強化到固有偏見的程度。 □分解與快捷性 把完整的問題分解成一個個片段,使受眾無法將它們聯繫在一起加以思考。這是馬賽克文化的基本原則,席勒對這種操作手法進行了描述:“讓我們以普通的電視或廣播節目的構成原則,或重要日報的第一版版面構成為例。對於所有這些媒體來說,一個普遍的特點就是刊登的材料五花八門,所闡述的社會現象絕不允許相互聯繫。廣播和電視中占有極大分量的辯論性節目,是以支離破碎的形式提供資料。無論辯論的是甚麼問題,都會同接下來的廣告宣傳、喜劇噱頭、愛戀場景乃至流言蜚語交織在一起。" P•弗雷列認為:“支離破碎的分解是文化鎮壓的典型手法",席勒解釋這種手法的效力:「當社會問題的整體性特徵有意被忽略過去,而關於這個問題的零敲碎打的消息卻被作為可信的消息,這種態度永遠只能有一種結果-人們不理解,至少是不了解情況、無動于衷,還有通常是不感興趣。」要想把問題很成功、表面合情合理地分解為片斷,條件之一就是快捷性,信息報導要刻不容緩,表現出不容拖延,這種快捷緊迫的感覺能急劇地加強其操縱能力,如果再不時刷新狀況報導,人們就更無暇思考,強調即時性而出現的虛假的迅捷感,營造出一種報導內容特別重要的感覺,不過這種感覺很快就會消 失。 註釋: 1. 本會過去反民營化的操作,便是一個成功的範例;將民營化政策與私有化、財團化、黨營 化聯結,而媒體在報導時有引用,造成一股反民營化的風潮。 2. 體育運動在美國成了造就這一局面的有效手段,體育運動產生象徵和形象以柔和的、不會 導致任何社會統一體形成的聯繫,使社會最不同的分割體-從黑人底層到資產階級上流社 會-建立起聯繫,體育運動創建了共同的大眾文化和日常生活意識的特殊斷面;想想那些 嗤譽國際的黑人籃球明星、棒球明星還有田徑明星,再想想美國白人社會裡的種族歧視吧! 3. 希特勒在「我的奮鬥」中寫道:“在壓倒多數情況下,普通人具有足夠多的女人天性,推 理激起他們的思想和行動比起感情和激情要小得多。他們的感情並不複雜,他們很簡單、 受侷限。他們沒有細微差別,一切對他們而言,就是愛或者恨,正確或者錯誤、真理或者 謊言。" 4. 二戰的神風特攻、越戰或巴解的人肉炸彈,他們主觀認為死亡即重生,走向光明彼岸。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