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勞工

[勞工權益]2008經濟危機:迷濛未來中的世界政治與經濟/倪世傑勞工 權益

2008經濟危機:迷濛未來中的世界政治與經濟/倪世傑

 

   
 

[勞工權益]2008經濟危機:迷濛未來中的世界政治與經濟/倪世傑經濟危機的擴散

1

929、1973、1997、2001及2008分別是五組數字,這些數字背後都指向一件事: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其中1997年是指亞洲金融風暴,2001年則是美國的dot.com網路泡沫,1929、1973與2008年的危機具有從核心國家擴散全球的性質。每一次重大的危機,都對全球資本主義運作及國內、國際政治產生重大的影響,以1929年的經濟危機為例,影響最大者,莫過於間接促成了希特勒在德國的執政,對人類社會帶來無窮盡的浩劫。

         2008年爆發的經濟危機被美國聯邦儲備理事會主席葛林斯潘形容為「世紀難得一見的事件」,當危機於2008年下半年美國發生時,當時的小布希政府認為問題出在房屋的次貸市場(subprime market),問題出在資金的流動性,因此推出總金額高達7000億美元的《問題資產援助法計畫》(Troubled Assetrelief Program),動用稅金金援問題金融機構,德國一開始則認為這是極度自由化的英美金融體系特有的症候,德國銀行體系相對安全,日本、中國與台灣等國則是 將危機認定為出口危機,在台灣2009年資訊與通信產業紛紛開始大放無薪假,穆迪信評推估當時失業率高達7.1%,遠高於主計處公布的5.94%。

          2008

年10月,德國發現自己並未如先前所想遠離風暴,歐洲各地更是烽火四起。從漁業國快速轉型到金融國的冰島從2008年10月便已宣告破產,失業率從2%在短短一年間快速上升到9%,歐盟境內的葡萄牙、義大利、希臘與西班牙等所謂PIGS國家,也被投以高度的注目禮,因為這幾個國家財務狀況甚差。此時,金融風暴已經從單純設想的美國金融機構的資金流動性危機,一躍成為國家財政破產下的主權信用危機。

危機究竟是怎麼發生的?

        金融體系無疑是這一次經濟危機的元兇。銀行家(banker)現在在美國評論界與幫派份子(gangster)兩字結合成一新字:銀行匪幫(bankster)。銀行家地位在資本主義世界中跌宕至此,實事出有因。

        金融產業自由化尤其是元兇。自1980年代以來,各先進資本主義國家開始開放自二戰以來的金融抑制政策,放鬆對國內資本市場的監管同時大幅增加了各國資金跨越國境的流動性,金融創新下的各種證券的發展大大刺激了這種流動性,資產證券化及各種信用衍生相關的產品無疑部分侵佔了中央銀行的功能,更多的信用創造了更多的虛擬貨幣供給,長短期利率開始下降。

     美國固定抵押貸款利率 1971-2006 (%)

[勞工權益]2008經濟危機:迷濛未來中的世界政治與經濟/倪世傑        圖一可以看出美國「固定利率抵押貸款(Fix Rate Mortgage, FRM)從1971年以來的走勢,當美國的利率下降,降低了無論是政府部門及私人借款的成本,無疑造成信用過度擴張的元兇,低利率造成幾乎是無本投資,無本獲利的現象。

另外,更多的金融參與者加入了金融市場,

當中不乏金額龐大的退休基金,這些一檔又一檔的基金經理人總是希望自己的績效良好,希望能夠操作出高於市場平均獲利水準的利潤,對投資人來說這是純基於理性的選擇,誰不希望自己的投資標的能夠漲價,而且漲得還比其它檔多呢?

        在金融業高舉混業經營有利發展的大旗下,1999 年美國通過了《金融服務業現代化法》,廢除1933年以來,規定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即證券商)與保險公司不得跨足彼此間的業務,也不得互相持股的《金融機構管制法》(Glass-Steagall Act),金融控股公司得以在美國成立,之後的故事你我都已非常熟悉,因為台灣也於2001年推出了《金融控股公司法》,媒體與朝野政黨結合金融業者大力吹捧「大就是美」、「資源集中化」的多角化營運綜效。現在看起來像是笑話一場,畢竟,若回到10年前,這是新自由主義世界經濟秩序的頂點,投資人對高獲利的要求及金融活動解禁下一切都變成了可炒作的「投資標的」,2001年美國那斯達克的股市泡沫並未敲醒金融自由化的美夢,畢竟之後網際網路及資訊通訊商品的確成為獲利的主流產業,當股匯市不足以吸納更多的熱錢,下一步就是原物料市場,加上中國、印度等開發中國家堅挺的世界工廠需求,石油、黃金銀銅甚至糧食類原物料的價格日益騰貴,2000-2002年布蘭特原油(Brent)每桶價格大約在20-30美元遊走,曾幾何時,從2008年後到今天,價位一直擺盪在80-100美元之間,甚至還在2008年6月底來到每桶140美元的天價。

        房地產市場自然無法逃離炒作的魔掌,相信居住在北台灣的民眾必定點頭稱是。以新北市板橋區為例,1999年市區每坪約在每坪20萬,現在就是中古屋都在35萬以上,更遑論新板特區超過60萬的高價位。美國的現象要走得「更前頭」,不僅房屋市場在2000年代中期直接成為投機客快速出脫手的投資標的物,因為其已實施資產證券化,像是車貸、房貸甚至信用卡貸款都可以證券化由金融機構轉賣出去,因此當因應信用不良民眾而生的次級房貸市場,因民眾普遍交付不出貸款時,次級房貸市場也就崩潰了,而該市場為何在此之前能夠欣欣向榮,就在於銀行對信譽不當的民眾進行「高風險、高獲利」的政策,其貸款利率通常比一般住房抵押貸款高出2%-3%而成為利潤頗豐的投資標的。

        此外,石油、汽車與住房貸款三者之間看似無甚關連,卻因這場金融風暴把彼此的命運都勾搭在一塊了。如前述,美國汽油價格在2000年代前半仍是處於較低的價位,當時美國三大汽車廠大力推銷小貨卡與休旅車此類能源使用效益較低的車種,因為利潤遠較轎車豐厚,但當油價來到每加侖4美元以上的時候,民眾對油價的敏感度使其對以上兩類車種裹足不前,再加上當時有部分比例的美國民眾是靠房屋淨值抵押貸款來買車,之後當房屋市場,尤其是次貸市場出問題後,房屋大拍賣的同時汽車買氣頓減。所以,與其說是美國汽車勞工生產率低還是福利「過當」,不如說是當時資方投資發展策略失當,並之後受到高油價與住房炒作的負面影響來的更為恰切。

發展中國家受災情況有別

        為追求高於市場平均獲利率而進行的各項炒作成為金融自由化後美國經濟社會的常態,次級房貸引發的風暴席捲全球,除了媒體慣常報導的美國、西歐國家以外,開發中國家影響程度則是隨各國的外貿條件與發展狀況有別,出現較大的差異性。

        1929-33

年之間發生的經濟危機主要還是以資本主義核心國家受災最慘,不僅失業率長期在20-40%之間,同時各國進行的保護主義也使得工業生產量萎縮。無巧不巧的是,2008年4月與1929年6月之後,也就是危機爆發的一年間工業產出的跌幅相仿,產出均是前一年的同時間的87%左右,但不同的是,2009年中就出現了反彈的跡象,但1929的跌勢直接到1933年中之後才出現成長,三年內工業產出幾少近四成。

        時移境遷,資本主義「全球化」及1989年華沙集團倒臺之後,拉美、東亞以及東歐都高度整合進入了全球資本主義國際分工體系當中。相較於先進資本主義國家工業產出於2008年下降約5.2%,其它發展中國家最慘的莫過於中東歐國家,其於2009年的衰退幅度高達6.6%,當中又以波羅的海三小國受創最深,其G D P 衰退程度分別是愛沙尼亞(14.1%)、立陶宛(15%)與拉脫維亞(18%),這些國家都完成了金融自由化,在外資銀行主導的情況下本國能夠輕易借貸到以外幣記名的貸款,這一來弱化了中央銀行的調控能力,現金來得太容易導致舶來品需求增加反造成經常帳赤字。

        與波羅的海三國相較,同樣依賴外貿導向發展經濟的中國、台灣、韓國以及東南亞國家又呈現出不同的景況。中國、印度、菲律賓、印尼與越南等國家可以分為一組,台灣、南韓、新加坡與馬來西亞則是另外一組。前者仍以勞動密集產業為主要出口部門,出口單價低的勞動力密集商品,像是廉價的成衣、玩具等等,受到歐美購買力收縮的影響較小,而像是台灣、南韓等生產技術密集的資訊與通信商品生產國受到的衝擊就大得多,而台灣的衰退不僅較南韓更為嚴重,台灣於2009年GDP的衰退幅度甚至是東亞各工業化國家之最,達到4.1%,南韓、新加坡與香港的衰退數字分別為1.0%、3.3%與3.6%。中國、印度與越南甚至還在逆境中達成8.5%、5.4%與4.6%的成長率,足見貿易部門在國際分工中的專門化的方向影響國民經濟甚 鉅。

        代工格局的電子資訊產品無疑是受創最重的產業,一方面需要仰賴外來技術與高端設備,另一方面需要歐美市場銷售,在產品價值鏈的設計端與銷售端都掌握在跨國品牌,只有附加價值率逐年降低的生產端控制在戴爾、蘋果等台灣的代工產業概念股,2009年的無薪假記憶猶新,在高度彈性化勞動的情況下,台灣在該產業部門的勞動者直接承受國際經濟危機下實質所得的損失,「彈性化」對資本積累的「妙用」,毋須更多的明證。

國內與國際政治權力的鬥爭與重組

        「無薪假」的「制度化」堪稱台灣勞資關係史上的「奇蹟」,基層勞工不吵不鬧,泰然處之,不得不令人敬佩!但世界其它地方的民眾就不是這麼好惹的了。首先發難的是突尼西亞,因旅遊業是該國最大經濟支柱,2008年的經濟危機直接影響歐美民眾赴北非旅遊的意願,突尼西亞的失業率高達14%,青年部分甚至高達30%以上,2010年12月維基解密公佈美大使館電文,直接指出班阿裡政權為警察國家且貪汙腐敗,17日青年攤販布瓦吉吉因不服員警取締自焚,引爆「茉莉花革命」,班阿裡被推翻。北非從突尼西亞、埃及到利比亞,每個國家都在2010到2011年間發生人民革命,推翻統治者下臺,就連最最保守的沙烏地阿拉伯,國王都於九月宣佈開放婦女有限的參政權。

        在問題發生源頭的美國,經濟觀念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在具有社會主義思潮傳統的歐洲、或是國家主義傳統強大的東亞,國家介入市場甚至直接越界營運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但在崇尚自由市場、個人自由的美國,大政府往往就會與「共產黨」掛在一起成為負面修辭。歐巴馬總統於2009年6月卻做了一項破天荒的決定:將由政府出資數十億美元全力救助通用汽車公司,對汽車產業龍頭進行國有化對鞏固美國經濟的根基是極有必要的。是的,當前美國政府持有重整後的通用汽車公司60%的股份,在董事會擁有絕對的控制權,國有化雖說是一權宜之計,美國政府終究會逐步賣出股份,但國有化此舉勢必影響美國民眾及菁英如何看待國家與市場的關係,私有產權至上絕不是牢不可破的信念。

        另一方面,在危機階段為爭奪國內有限資源及政策觀念制高點的戰爭早已開始。英國保守黨與自由黨聯合政府於去年執政後宣佈將於未來五年實施財政緊縮方案,公共支出將是裁減主要項目。義大利貝魯斯科尼政府已於今年八月宣佈緊縮財政,這都引發兩國工會界發動大罷工的回應。情勢相當詭異的是,每個國家都不想觸動國家財政赤字危機,因此採取樽節開支的方式,但此舉直接緊縮勞工及一般民眾的社會福利與社會政策項目,從而降低生活品質。另一方面,值此經濟危機之際,歐洲主要國家如一味採取緊縮政策,又勢必影響民眾消費的意願,與凱恩斯主義的預算赤字重振消費信心的擴張政策背道而馳。

        最後,經濟危機直接影響國際政治的權力分佈。2009年召開的G20高峰會被形容為美中的G2峰會,G2意味著未來是由華盛頓與北京共管的國際秩序,儘管胡錦濤儘力否認,但都無法忽視中國在此次經濟風暴中扮演的角色。

        中國是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唯一仍保持高速成長力道的國家,相對於美國民眾透過美元與信貸無節制的購買力,中國政府在改革開放後積累大量外匯存底以及大型企業同樣具有國際購買力。這個購買力表現在因為需要美國作為最大出口市場,所以他需要繼續購買美國公債來支持千瘡百孔的美國經濟。面對歐盟,中國不斷重申要幫助歐元和歐洲經濟擺脫困境。畢竟,中國在歐洲有巨額投資及持有高額公債,中國一方面別無選擇,只能繼續支持歐元與援助歐盟經濟,在近兩年,中國以低價簽署採購協議,購買歐洲一些赤字嚴重的國家的公共債務,而中國本身亦透過歐元危機迅速擴張了中國在歐洲的經濟實力,尤其是敏感技術部門。美國布朗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教授布萊斯(Mark Blyth)甫於《外交政策》網站撰文指出,由於歐美西方國家在金融危機下政治氣勢上相對弱勢,甚至必須仰賴中共周轉資金。中國能夠獲得較大操作空間,並可藉機進軍歐盟各國,收購重要資產與敏感科技,此舉將對國際安全造成深遠影響。

資本主義的未來?

        雖說距離1929年已經經過了80年,經濟學等社會科學已經經過了長足的發展,但是「黑天鵝效應」還是出現了。「黑天鵝效應」是由塔雷伯(Nassim N. Taleb)博士所指稱看似極不可能發生的事件,但卻發生了。歐盟央行總裁特里謝(Jean-Claude Trichet)坦承此次金融危機具有奈特氏不確定性(Kn ig ht i a nuncertainty)的特性。與黑天鵝一樣,因為具有不可預測性,從而不能用概率式的風險觀念評量,換言之,過去的金融自由化到今天所造成的傷害,根本無從評估。特裡謝的坦白,無疑透露出過去這些推動金融自由化的掌旗手,對目前的經濟危機以及所有造成影響的經濟力量,認識有多麼貧乏。

        「末日博士」羅比尼(Nouriel Roubini)直陳「馬克思說得對,到一定的階段,資本主義會自我毀滅。目前市場不管用了。」既然市場無法自我調節,就需要國家介入「挽救資本主義」,二戰前的經濟危機中無論是美國的羅斯福總統還是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都採取了國家財政刺激、需求面的經濟政策,但現在歐洲許多國家債臺高築,反採取緊縮政策因應,怪哉。此外,羅比尼已經看出2009年的反彈只是曇花一現,二次衰退已是現在進行式,更重要的是,他看衰中國經濟發展前景,預言中國充斥太多過度投資,2013年中國經濟將會硬著陸,金融危機與長期的低增長有可能會發生。

        坦言之,倘使缺乏兩岸和解下的中國外銷市場,僅靠美國市場台灣經濟不會是今天的景況,如中國經濟果真於一年後硬著陸,歐美經濟又持續蕭條,外貿依存度高的台灣資本主義發展又將如何自處?

 

 

[勞工權益]2008經濟危機:迷濛未來中的世界政治與經濟/倪世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