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勞工

[勞工權益]認識石油輸出國組織/王輔羊勞工 權益

認識石油輸出國組織/王輔羊

 

   
 

[勞工權益]認識石油輸出國組織/王輔羊    

   石油輸出國組織(O r g a n i z a t i o n o 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OPEC)簡稱「歐佩克」,亞、非、南美等洲石油生產國為反對國際石油壟斷資本的控制和剝削,協調成員國的石油政策,維護民族經濟權益而組成一個國際性組織。         1960年9月伊拉克政府邀請沙烏地阿拉伯、伊朗、科威特和委內瑞拉四國代表,為對付西方石油公司,維護石油收入,在該國首都巴格達舉行會議時決定成立的國際石油卡特爾。以後卡達、印度尼西亞、利比亞、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爾及利亞、奈及利亞、加彭與厄瓜多等國陸續參加。該組織成立以來同國際石油壟斷資本不斷進行抗爭,七○年代起曾多次迫使西方石油公司同意提高石油標價和石油稅率,有些國家還採取增加西方石油公司在該國分公司中的股權以及國有化等措施。         在1973年10月中東以埃戰爭中,該組織的阿拉伯成員國採取石油禁運、減產、提高石油標價4倍等措施,反對以色列及其支持者。1975年1月,廢除原油標價制,實施單一價格制,進一步限制西方石油公司的利潤。八○年代以來,由於石油市場供過於求,該組織採取「限產保價」等措施,以維護其利益。她的總部設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其成立之目的是抗議國際石油公司片面降低原油公告價格,影響生產石油國家的收益。最初十年並未達到操縱價格的目標。         卡特爾(cartel)即同業聯盟,工商業者為控制產量,銷售及貨價等所組成的聯盟。成員國會議負責制訂政策,每年至少開會兩次。會議根據一致的原則做出決議。         1973年9至10月在維也納舉行的第35次成員國會議將油價提高70%;從此,該組織的決議對世界石油市場產生重大的影響。1973年12月德黑蘭(伊朗首都)會議將油價再提高130%,並通過對美國和荷蘭實行臨時性的石油禁運。1975、1977年又相繼提高價格。石油漲價大大增加了各石油輸出國政府的收入,他們利用部份收入在各工業國(特別是美國)投資;利用部份收入發展國民經濟。還將大量的資金存入美國各銀行,再貸給其它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還將一部份資金投入歐洲貨幣市場。         1976年石油輸出國組織設立了國際發展基金會,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援助。儘管該組織規定有一致的原則,但各成員國並非總是協調一致。各國的石油資源不同,政治經濟利益也有差異。卡達、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按人口比例計算石油儲藏量很大,金融實力也很強;所以從長遠利益出發,它們在調整石油產量方面有較大的靈活性。沙烏地阿拉伯儲油量最大,在決定油價問題上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該組織設有理事會,由成員國指派;理事會主席由成員國大會推選。在維也納設有秘書處。這是由控制非共產世界4/5油源的石油生產國所組織。         持續的團結難以達成,而OPEC在建立穩固的統一油價上,也時有失敗。事實上,其內部問題重重,幾近瓦解,其中包括1979年推翻伊朗國王巴勒維的革命政府與OPEC的主要生產國-保守的沙烏地阿拉伯王國-間之分歧,及自1980年起伊朗與伊拉克長久的戰爭等。         但對該組織最嚴重的威脅,則來自1980年代初期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影響。正當全球經濟蕭條,石油需求下降之際,OPEC欲替會員國設立生產配額,以保持油價;這些措施被伊朗等國家置之不理,而窮途末路之奈及利亞為保持其市場,也只得將其原油以低於OPEC官方定價予以拋售。經過這些緊張情勢,OPEC實已名存實亡。
 

 

[勞工權益]認識石油輸出國組織/王輔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