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勞工

[專題報導]修正後勞動三法對勞資關係的影響/戴國榮專題報導

修正後勞動三法對勞資關係的影響/戴國榮

[專題報導]修正後勞動三法對勞資關係的影響/戴國榮

[專題報導]修正後勞動三法對勞資關係的影響/戴國榮

[專題報導]修正後勞動三法對勞資關係的影響/戴國榮

[專題報導]修正後勞動三法對勞資關係的影響/戴國榮

 

 

.工會法的重要性

   工

會法是保障勞工權益、穩定勞動關係的重要法令之一,因為它賦予勞工(受僱者)能在「資方強、勞方弱」的現實勞資關係中,透過結社(籌組工會)讓勞工團體能與雇主在地位「較對等」的情況下,行使包括團結權、協商權、爭議權等勞動三權,確保工作尊嚴,爭取合理的勞動權益。而工會法也是台灣工會運動未來發展的重要基石,因為它攸關工會組織發展樣態、工會組織普及率、以及工會運作自主程度等等,對於工會存續及實力消長有著關鍵性的影響。因此,工會幹部對於工會法的修法一直有著兩項期待:

        一、「改變現狀」:

希望透過修法讓工會法更符合國情及勞工實際需要,讓工會成為勞資關係的重要一環。畢竟,台灣社會長久以來將工會運動視為「增加社會成本」的非理性行為;將工會幹部視為「麻煩製造者」,種種的社會負面觀感讓工會的運作始終無法正常化。因此,彰顯工會存在的正面價值,強化工會運作的正當性及必要性,繼而提升工會幹部的社會地位是必要的。也唯有如此才能在2011年5月1日勞動三法正式實施後,與團體協約法、勞資爭議處理法做有效連結且發揮綜效。

        二、「創造未來」:

希望透過修法確立工會代表性,建制健全勞資對話〈協商〉基礎架構,引領台灣勞資關係邁向新紀元。畢竟,在全球化的衝擊下,不論產業雇主或勞工皆無一倖免,因此,工會法的修法不僅是著眼於讓台灣融入國際社會,與世界潮流接軌而已,更應該突顯「勞資生命共同體」的意義,為營造良好的集體協商環境奠定基礎,引導產業勞資雙方捐棄成見、誠信對話,共同因應產業環境變遷,並在穩定的勞資關係發展中創造雙贏局面。

. 新修法案對於解決勞工問題的幫助及不足之處

        「改變才有機會」。勞動三法的修法係集合了政、學、資、勞等各界精英之大成。縱使如此,工會於工會法修法期間,仍因對部分條文內容(尤其是欲將會員強制入會改為自由入會乙節)不滿,數次動員幹部至立法院陳情抗議。經過角力、協商、折衝後,於立法院三讀通過的工會法中,我們保住了企業工會會員強制入會的條文(第

7條),也看到了相當進步的修法。例如明確規範了不當勞動行為(第35條)及罰責(第45條、第46條),對於工會幹部及勞工的保護再向前邁進一大步;又如工會可依法令從事事業之舉辦(第5條)、工會經常會費提高至0.5%(第28條),亦對工會財務之充實有所幫助。而這些條文的制訂,對於工會未來的正常運作及發展裨益良多。

        惟新修法案難免有遺珠之憾。首先,團體協約法第

10條規範「公營事業機構簽訂團體協約,應經主管機關核可」乙節,個人認為完全無助於現況的改變,且更不利於公營事業未來團體協約的簽訂。事實上,這幾十年來,許多公營事業無法順利締結團體協約的問題癥結,就在於政府主管機關常用行政命令限縮董事會的職權,例如規定團體協約內容不得優於勞動基準法。如今,法令的修改不僅未能鬆綁,反而以法律規範,在層層的框架約束下,使得公營事業簽訂團體協約已

        不具任何實質意義。工會對於這樣的結果感到萬分遺憾,亦盼政府能妥適處置。其次,勞資爭議處理法第

6條明訂「法院為審理權利事項之勞資爭議,必要時應設勞工法庭」乙節,個人認為勞工法庭之設置仍無法解決勞工燃眉之急。因為,這些年來所發生的勞資爭議,權利事項爭議就佔了90%,而有關法令、團體協約、勞動契約所規定權利義務之爭議,又對勞工的工作權及生計影響重大。因此,基於案件數量、審理時間、裁判效率等考量,個人希望政府應該成立一個專責機構(勞動法院)來審理,並應採速審速決,才能有效解決勞工的問題。

        立法院通過勞動三法後,政府目前應該認真思考如何貫徹立法精神及意旨,讓法令落實執行,茲提出建議如下:

        一、在企業方面:

輔導企業成立工會,協助簽訂團體協約。

        二、在產業方面:

輔導同產業企業籌組公會(雇主團體),推動產業工會與                                         雇主團體對話。

        三、在政策方面:

鼓勵成立各層級工會組織及雇主團體,協助進行社會對                                         話。畢竟,法令制定後必須普遍適用才能發揮功效,否                                         則,再好的法令,也只是海市蜃樓,無濟於事。

参.新法案對未來勞資間進行團體協商重點

        修法後,工會的運作機制已較過去健全,對工會體質的強化也有所助益,但是工會運作能否順暢,不是單方面的問題而已,尚端視雇主的態度,以及政府的執行力。如果,企業勞資雙方都能以健康的心態面對,都能夠秉持誠信原則、依法行政,按既定的遊戲規則走,則勞資關係的改善是可以預期的;反之,如果雇主消極以對、敷衍了事,則效果自然大打折扣。萬一碰到的是我行我素的雇主,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而公權力又無法貫徹執行的情況下,則勞資爭議依然無法避免。因此,勞動三法修法通過後,個人認為實施前的宣導工作格外重要,一方面可讓工會幹部清楚權責及運作模式;另一方面也可讓雇主充分瞭解法規意涵及實施內容。爰建議政府相關主管機關合辦宣導會,讓勞資雙方一起參與宣導並輔以模擬課程,應有助於未來勞資協商機制的推展,促進和諧勞資關係。

        而團體協約是一個保護勞工的制度,特別是大部分無法憑藉自己之力量與雇主談判的弱勢勞工,能藉著團體協商簽訂團體協約之制度,獲得相當程度之保障。因此,團體協約也稱為勞動條件的集體形成。透過集體協商,勞資雙方可在理性的基礎上,綜合周全的資訊,在顧全大局的前提下,協商出一個可為雙方接受的勞動條件。團體協約締結對於勞資雙方而言,一方面可使資本家能在一定期間內較精確的估算出經營經營成本並控制勞動流動率;而另方面勞工則可在團體協約期限內,獲得勞動條件的保障。而工會未來欲與雇主展開團體協商,個人建議應注意的重點項目如下:

        一、協商議題聚焦:

考量會員意見及代表性,發掘多數勞工真正關心的議                                             題,在協商中希望達成的利益,並界定議題之內容與                                             範圍。

        二、適當協商代表選定:

人選需說服力強、具協調性、有耐力,對事業單                                                    位經營有足夠的瞭解、對協商目標充分理解及支持。

        三、協商策略確認:

決定協商議題、擬定協商策略、以及指派協商團隊任務。

        四、協商程序安排:

此乃勞資協商會不會成功的關鍵,協商場所地點最好是                                             在第三中立場所,讓勞資雙方可以在一個舒坦的環境下                                             進行協商。

        五、完整資料準備:

蒐集資訊可以透過網際網路、或者是透過同業之間的其                                             他工會來獲得資訊;也可以經由工會內部的會員幫助工                                             會蒐集資料,但最好的方法還是工會自己本身就有專業                                             蒐集資料人員。

        六、相關資訊分析:

包括總體經濟的現象、個別企業所面臨到同業的競爭                                             環境,以及勞動市場和產品市場的一些變化等等。集                                             體協商是一種藝術,也是技術;但更重要的是要「準                                             備」,因為不同的協商對手、協商環境,都有可能產                                             生不同的結果,即使是經驗再豐富的人,也必須有充                                             分的準備,才可確保協商達到預期目標。

.結論

        工會一直希望勞委會能夠站在勞工行政主管機關的立場,以「同理心」面對勞動三法修法及相關勞動政策的制訂,許台灣勞工一個美好的未來。雖然,此次修法與工會的期待或尚有落差,但是我們相信勞委會已充分瞭解多數工會及勞工的需求。尤其,在工會法的修法過程中,即使雙方對於改以「自由入會」或維持「強制入會」的意見南轅北轍,但最後政府還是順應民意維持現狀,令人稍感寬慰。其實,凡我工會幹部都瞭解「自由入會」是世界「潮流」,也是台灣工會走向「自主」運作,工會運動要「蓬勃」發展的重要關鍵。惟當今政府採取「革命式」(revolutionary)變革,以「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重新設計房子或拆掉房子重蓋)的方式進行修法,卻可能讓既有工會立即陷入內部會員嚴重流失及財務匱乏的高風險,引發組織崩解的危機。

        因此,在「未蒙其利、先受其害」的預期心理下,工會的強烈反彈可以理解。但個人認為,未來終究還是要面對「自由入會」的現實及挑戰,如何及早做好各項準備並坦然因應,將是工會需認真面對的下一個嚴肅課題。

 
   
   

 

[專題報導]修正後勞動三法對勞資關係的影響/戴國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