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肯特崗公園」(Kent Ridge Park)佔地計47公頃,位處南波那維斯達路,是鄰近新加坡科學園(Singapore Science Park)的一處「次森林」山丘,亦是著名的候鳥集居地和自然保護區。山丘後側坐落有三個大小有別的池塘,儼若兩個山中小湖,使本即極為青翠秀麗的肯特崗公園,更因為此等清澈瀲灧的水面景致,而可愈益彰顯湖光山色之美。山頂最高處設置有一座瞭望台,可供遊客眺望新加坡西南海岸的風光和地景,包括海岸邊的貨櫃碼頭和位於離島的煉油廠區。肯特崗之取名,係因1952年10月3日,英國肯特公爵夫人(Duchess of Kent,註一)到訪,而於兩年後(1954年)被新加坡總督尼皓宣布以「肯特」作為山崗的專名。

公園內有多條步道和羊腸小徑貫穿其間,是遠離塵囂、優遊山巒林間,沈浸於自然生態環境的好去處,亦可在途中停留於多座風格獨特的涼亭歇息小憩,或在健身園區鍛練活動。旅客除了可從起自平地的登山步道直接登臨至山上以外,亦可搭乘小型公車或駕車至山中高處的停車場,再改為步行健走方式樂遊其間。公園管理部門於園址內劃設有兩個停車場,其中一個停車場乃是接近另一峰巒--二二六峰,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初期,興兵侵犯的日本部隊與英國軍方募自馬來當地之兵團,進行激烈陸戰--「巴西班讓戰役」的發生地,另於後段敘述。

肯特崗所在的山丘地方,原本是「巴西.班讓山嶺」(Pasir Panjang Ridge , 巴西.班讓係音譯之新加坡華文寫法,註二)數個峰巒的一部分,今日固然是一片綠意盎然、美不勝收的山林,不過或許甚少人知道猶在百餘年前的不列顛佔領殖民期間,當地可是一個惡名昭彰的「鴉片山」,係在這兒將從印度產製並運抵新加坡的鴉片從事加工包裝後,運送至由大清統治的中國大陸、台灣以及由西方列強佔領的東南亞各地去行銷獲利。

在19世紀的多數時期,由於出售鴉片的豐厚利潤,每年居然可為隸屬於大英政權的新加坡殖民地政府,賺進佔年度收入總額近半的款項。鴉片山(Opium Hill)便是在盛行加工包裝的這段期間,由工人、民眾所戲稱並取名的,百餘年後始被易稱為肯特崗。星國媒體和各界則大都無意提及此段非屬光采的過往歷史陳迹,惟有人則認為無需刻意隱諱,蓋這畢竟是歷史的一部分,且在當時真正主導加工、銷售鴉片者,係唯利是圖的英籍商人和縱容包庇、樂見其事的殖民政權,而非新加坡人。

至於生產鴉片的作物--罌粟(英文Opium poppy , 學名Papaver somniferum),除了部分係就近取自印度之外,亦有來自中南半島者,英商並私下鼓勵東南亞的居民大量栽植罌粟,俾可源源不絕的取得產製鴉片的原料。在泰國、寮國與緬甸三國交界的「金三角」地區,正是因此而成為罌粟植物的著名產地,乃以不列顛為首之帝國主義國家,在其窺視、染指之東南亞地區遺留的禍害。所幸,近年來金三角當地的民眾在生計既已改善之下,爰逐漸揚棄種植罌粟而改植其他農作物,現今全球最大的罌粟產地業已移轉至阿富汗。

無可置疑者,當時的「鴉片山」乃是大英政權對外獲取財富的寶地,英人深知吸食鴉片之危害,故對其國內係管制使用,但是卻亟力對外銷售,人口眾多的華夏疆域尤為傾銷鴉片的主要地區,並因此而引起歷史上有名的「鴉片戰爭」,被迫簽下近代首見的不平等條約(之前於康熙年間與俄羅斯簽訂的《尼布楚條約》,雖對俄國讓利頗多,卻非史學家認定的不平等條約)。爾後,吾國尚因國民無所節制的吸食鴉片,以致神形枯槁憔悴、體質趨於羸弱,而遭列強蔑稱為「睡獅」、「東亞病夫」。

大清政府即因鴉片戰爭之失利,而在嗣後的70餘年間,成為列強紛相覬覦侵佔的目標,即便是建立民國政體後,仍因政權分裂、軍閥割據、內戰頻仍…等因素,乃至於列強乘機掠奪而蒙受多年的苦難。日本帝國則是踵繼西方列強之後,大幅超越其侵略尺度,自19世紀晚期起蹂躙吾國至深,造成重大災劫之首要禍首。直至上(20)世紀中葉起,兩岸政權在各自的奮發努力下,分別創奠輝煌的經建成果與堅強的國力,擺脫「次殖民地」之惡名。

之前,在東南亞、南亞等地製造和對外行銷鴉片的大英帝國,已在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分階段終結在東南亞、南亞的殖民統治,在海運和戰略上咸具重要地位的新加坡,則是不列顛最後退出在南洋一帶殖民統治之地。在其獲有自治權初期係加入馬來聯邦,後因理念上的分歧而於1965年忍痛退離聯邦(在原馬來聯邦國會決議將新加坡逐出聯邦政體生效之前,由新加坡總理李光耀提前宣布新加坡退離馬來聯邦體系)並即獨立建國,自其肇建為主權國家迄今之2015年,正好屆滿50週年。

在明悉包含鴉片(及以之精煉的「海洛因」)在內的毒品對於國家、族裔為害至深至烈後,現之東南亞諸國則是全球反毒最力的國群,其境內幾乎未有製造毒品的空間,挾帶毒品入境而遭逮獲者動輒被處以極刑,當中又以、星馬兩國尤為嚴厲,不乏有外籍人士未悉其嚴明的禁毒法令,或是雖有所知卻依然挺身走險而遭緝獲並被處死送絞的案例。此相較於在19世紀前葉從新加坡輸出大數鴉片,前往清朝版圖之內銷售營利的情形,實在是差別十萬八千里!

與肯特崗公園近在咫尺,同屬「巴西.班讓山嶺」的「章度峰」(英語和馬來語各稱為Chandu Hill Bukit Chandu  , Bukit的馬來語文原意為山巒),曾經在1942年初發過一段可歌可泣,係以馬來族裔原住民為主群的英勇抗日浴血事件。相對於以英人為主之軍團事先既未能完整布防,且當面臨敵寇入侵又未能堅忍作戰,反倒聞風竄逃、輕易獻地告降之行,殊值令人肅然起敬。這座章度峰是因為標高226公尺,所以亦被泛謂作「二二六峰」(Point 226)。今之二二六峰多數地帶,係由新加坡陸軍肩負管理之責但則可對外開放(即我國坊間所常戲稱的「認養」),故又被稱作「陸軍公園」(the Army Green Park),園內放置有兩門已除役並經拆除部分裝備的M114型榴彈炮和一部AMX13輕型坦克,藉以突顯公園的特殊歷史和軍事意義。

194112月的偷襲珍珠港之後,氣燄高張的日本帝國部隊旋又揮師東南亞,在其海軍航空部隊炸沈英艦「威爾斯親王號」,以及攻陷香港逼使英軍將駐鎮於香港的旗艦--「添馬艦」自沈後,接著又勢如破竹般的挺進至由不列顛王國布設巨艦重兵的新加坡。駐守新加坡的英軍指揮官白思華和麾下參謀群,誤判日軍行進方向以致布防失當,被從馬來半島快速南下,由山下奉文(後有「馬來之虎」的邪惡稱號)率領的第25軍擊潰,在僅約一週的光景便宣告投降,八萬部隊齊解甲,連同先前在馬來亞戰役中降於日軍的五萬戰俘,計有13萬人,顯露出不列顛聯合王國麾下「英印澳紐聯軍」,不堪一擊的「紙老虎」面目。

在抵抗日軍進逼的過程中,英軍幾乎未有堅毅不拔的血戰,往往一見苗頭不對便苟免撤離,倒是在敗降前的48小時內曾於二二六峰和鴉片山等地出現忠勇抗敵、壯烈犠牲之戰鬥,直可讓遠渡萬里重洋前來佔地殖民的不列顛王國汗顏羞愧,無怪乎那位秉性自大,向來對於我方國軍和華裔人士頗為輕覻的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亦忍不住的痛批新加坡的淪陷是英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投降」與「最悲痛的浩劫」。

至於在二二六峰抵抗日軍的馬來步兵團第一營,營下諸連的士兵大抵是招募自馬來半島上吉達、雪蘭莪和吉蘭丹等地方的800餘名馬來籍年輕原住民,他們奮勇無畏的對抗日本第25軍、18師之勁旅,C連排長--阿南少尉(Adnan bin Saidi)身受重傷後復被殘暴的日軍倒吊於大樹上凌虐至斷氣為止。雖然終究難以力挽狂瀾,不過其展現軍人武德、誓死不屈的氣節卻深值敬仰,總算可為整個大英王國派駐新加坡的軍團,保留住些許的尊嚴。

日本在1942215日,適值華人農曆新年前一日(即除夕日)的當天,攻佔新加坡並接受英軍投降後,立將新加坡改名為「昭南島」,且大肆鎮壓反日的組織和行動。甚多被俘的英軍均被關留於樟宜監獄,白日則需強制勞動或另被遣運至日本本土乃至其他佔領地去從事勞動。例如位於泰緬邊界的鐵路(含「桂河大橋」之鐵路橋梁)及北婆羅洲的山打根機場,便是日軍驅策戰俘所築造建成的,亦有部分戰俘被遣運至台灣的金瓜石礦區開採金礦,直至日軍於19458月無條件投降為止。

鄰近二二六峰和鴉片山兩座峰巒處,有一處由華裔胡姓富豪家族興建的知名觀光景點--「虎豹別墅」西海岸公園(West Coast Park),是該家族繼於香港築造同名的別墅後復於新加坡增建者,過去曾有好長一陣子經常吸引自台灣前往星國的遊客駕臨觀訪。此外,素負盛名的新加坡國立大學,亦和此地相去不遠。而屬新加坡石化重區、乃其系列煉油廠、石化產品提煉廠所在地的「裕廊島」(於103年8月出版的本刊,便曾報導過裕廊石化工業島專區),則和整個「巴西.班讓山嶺」群區(包括二二六峰和鴉片山在內)隔著「一衣帶水」般的水道相互對望,若論直線距離,不過是1.8公里左右。

未悉相關歷史的旅客,抵臨巴西.班讓山嶺區遊憩時,固然能由於覽睹美麗的山水景色而心曠神怡,但若能進一步的了解名為「肯特崗」的山巒,昔之前身乃是以加工包裝鴉片著稱的山嶺,以及曾發生於二二六峰的抗日戰役,當可萌生更為深刻強烈的感受。誠盼世人記取這些肇源自帝國主義思潮和侵略惡行的教訓,切知以史為鏡,莫要重蹈覆轍,而能締造全球長久的和平安定與進步繁榮。

附註:

一、肯特公爵(Duke of Kent)是伊莉莎白二世女王的族親堂弟,亦曾是全英草地網球和門球俱樂部(溫布頓網球錦標賽便是由該俱樂部主辦)的總裁,還兼任過不列顛王國推展國際貿易和投資的特別代表。

二、巴西.班讓(Pasir Panjang)的馬來文原意,是指伸長緜延的沙灘,而復因該山嶺距離海邊沙灘極近,故名為「巴西.班讓山嶺」

圖01今之Pepys Road上的住宅區,是19世紀英殖民地政府年代的「鴉片加工廠」所在地(本圖載自網路,以下同)
圖02石油勞工…位於「肯特崗公園」之內,為紀念昔之「鴉片山戰役」而建之館
圖03為紀念昔之「鴉片山戰役」而塑建之銅像
圖04從「肯特崗公園」眺不遠處的「巴西班讓」(Pasir Panjang)港
  • 圖01今之Pepys Road上的住宅區,是19世紀英殖民地政府年代的「鴉片加工廠」所在地(本圖載自網路,以下同)
  • 圖02石油勞工…位於「肯特崗公園」之內,為紀念昔之「鴉片山戰役」而建之館
  • 圖03為紀念昔之「鴉片山戰役」而塑建之銅像
  • 圖04從「肯特崗公園」眺不遠處的「巴西班讓」(Pasir Panjang)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