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因應2024大缺工時代來臨

文宣處

  時序進入2024年第1季,根據勞動部最新人力需求調查顯示,大缺工時代來臨,2024年首季嚴重缺工的五大行業別,分別是:營建工程業、住宿/餐飲服務業、醫療保健業、藝術娛樂休閒服務業、以及電子資訊/軟體/半導體相關業及一般製造業/技術服務業,嚴重缺工人力需求殷切。台灣生育率低、少子化讓人才稀缺更挑戰,不僅全台大學包含台大、清大,幾乎都出現未招滿現象,入學缺額創下近年新高,各個產業也陷入缺工找嘸人的困境。造成缺工成常態,預料在2024以後年度仍難翻轉。
  台灣人口已連續3年負成長,2022年全年新生兒人數13萬8000人,創下史上新低人數。我國15-24歲青年、二度就業婦女及中高齡者的勞參率多低於OECD平均,尤其是55歲-64歲壯世代勞參率僅有50%,低於OECD國家2021年平均64%(日本79%、韓國69%)。另外,零工經濟等多元就業型態發展,國人職業選擇多,工作觀念也在改變,偏好具自主性及工作彈性工時工作人口增加,使得疫後部分產業人力未回流而有缺工現象。產業缺工原因除疫後內需產業復甦造成人力缺口,離島偏遠地區招募不易等因素,在推介媒合時往往因職缺的薪資結構偏低及雇主用人偏好、選工條件過高,造成勞工無法媒合就業,缺工問題無法獲得舒緩。

  在此趨勢下,未來的勞動力只會愈來愈少是肯定的,加上新世代工作價值觀改變,缺工將成常態。企業為解決缺工,絕大多數以徵才的「開源」與留任人才的「節流」來著手。相較於短期加薪及獎酬來快速徵才,企業大多忽略應掌握現有資源,讓「留才」更顯重要。

大缺工時代詭異的失業現象 為何仍有人失業

  自2021年起,許多行業都在喊缺工,高科技產業如台積電、聯發科到各大學與科大搶人、對職場新鮮人開出每年100-200萬的起薪;傳統產業與製造業則呼籲政府放寬移工總量管制,以填補近10萬的中階人才缺口。連普遍被視為應徵門檻較低的內需服務業,也面臨沒人要來上班的情形。台灣的就業市場已經進入招募市場的戰國時代,若企業無法彈性調整招募思維或人力資源政策,人才招募挑戰將愈趨惡化。為解決缺工問題,勞動部祭出擴大就業方案,並每月給予就業獎勵,最高可領1.3萬元、最長發放12個月。不過儘管存在大規模的缺工現象,為何還有很多人待業中或是失業找不到工作?

  現實下潛藏「不願意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以下列舉一些可能的原因:

1.技能不匹配:缺工可能主要發生在某些專業領域,而某些行業的人才需求可能因技能不匹配而難以滿足。有些失業者可能擁有的技能和經驗可能不符合當前市場需求。

2.地理位置不利:缺工可能集中在某些地區,而某些地區可能仍然面臨就業困難。缺工主要發生在一些經濟活躍的區域,而其他地區可能因為產業結構變遷而失業率較高。

3.行業結構轉變:一些傳統行業,可能因技術發展或市場變化而面臨困境,導致失業問題。有些人可能在這些行業中失業,並且找不到相應的替代工作。

4.教育和培訓不足:缺乏足夠的教育和培訓,可能使一些人難以適應現代職場的需求。技術和行業的變化,可能需要不斷的學習和更新知識,而這可能在一些人身上缺乏。

5.個人因素:個人因素,如身體健康、家庭狀況、個人意願等,也可能影響一些人尋找並保持工作的能力。

6.經濟不確定性:全球經濟波動、金融危機或其他不確定因素可能導致企業放緩招聘或裁員,從而造成失業。

7.懈怠或壓力:有些人可能面臨懈怠、壓力或其他個人心理健康問題,這可能影響他們積極參與就業市場的能力。

8.僱主招聘挑剔:某些情況下,雖然有缺工現象,但僱主可能對招聘要求較高,導致部分人難以找到適合的工作。

  不少年輕人寧可在家待業滑手機、逛商圈,也不願來商場、餐飲、工地等從事勞力型工作,也許是因為大學學歷太容易取得,不想做又累又流汗的工作。總體而言,大缺工時代仍然存在一些人失業的情況,這可能是由於多種因素的複雜交互影響。因此,解決這個問題可能需要多方面的政策和社會努力。包括提供更多的培訓機會、改善教育體系、消除歧視,以及提供更好的社會支持體系。

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對缺工的補足助益

  隨著少子化及高齡化的社會現象,中高齡將成為人口結構的重點,因此政府積極推動雇用中高齡族群與開發友善職場。中高齡者的工作經驗較豐富,向心力強、工作熱忱高,也具有較強的溝通及協調能力,這都是中高齡的就業優勢。勞動部辦理「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計畫」,協助失業者透過職業訓練提升專業技能或跨域學習第二專長,以期開啟職涯新里程。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計畫是政府為對應老年人口增加、提高社會參與度以及解決勞動力短缺問題,而實施的一系列措施和計畫。這樣的計畫,旨在支持中高齡者和高齡者積極參與就業市場,提供機會和支援,以維持他們的經濟獨立性和社會參與。

  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在缺工問題上,可以填補某些領域的勞動力缺口,發揮積極作用。以下是相關的正向幫助方式:

1.技能和經驗優勢:中高齡者通常擁有豐富的工作經驗和成熟的專業技能,這使他們能夠迅速適應新工作並帶來更高的生產力。

2.穩定和忠誠:中高齡者在職場上通常更為穩定且具有忠誠心。他們可能更加專注、有責任感,有助於減少員工的流動率。

3.知識傳承:中高齡者可以充當導師的角色,將他們的知識和經驗傳承給年輕一代,有助於企業內部的知識傳承和人才發展。

4.提升多元性:將中高齡者納入職場有助於提升工作團隊的多元性,這能夠促進不同年齡層之間的合作和共同成長。

5.創造就業機會:提供針對中高齡者的特定就業機會,滿足他們的需求,例如提供更靈活的工時、遠程工作或兼職機會。

6.反擊年齡歧視:透過改變社會對年齡的觀念,打破年齡歧視的壁壘,使中高齡者有更多平等的就業機會。

7.社會參與:就業有助於中高齡者保持社會參與感和身心健康,並對社會和經濟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8.提高勞動參與率:透過鼓勵中高齡者延長職業生涯,提高他們的就業參與率,有助於緩解人口老齡化對勞動力的影響。

  中高齡者及高齡者的就業有助於解決缺工問題,同時為企業提供了一個寶貴的資源。透過制定相應的政策和措施,社會和企業可以更好地善用此族群的就業潛力,實現共贏局面。

AI人工智慧對於缺工的助益

  人工智慧(AI)在缺工時期可以提供多方面的幫助,有助於提高勞動力的效率、填補缺口,同時解決一些重複性、簡單性的工作。以下是AI對缺工的一些建議幫助:

1.自動化生產流程:利用機器人和自動化系統,可以取代部分簡單、重複性高的工作,減輕人力需求,同時提高生產效率。

2.智能招聘和篩選:利用AI技術進行招聘和篩選,能夠更快速、準確地找到合適的人才,降低招聘成本,同時簡化招聘流程。

3.數據分析和預測:利用大數據分析預測勞動力需求,從而提前進行人力資源的配置,避免缺工對生產造成的影響。

4.虛擬助手和語音助手:在客戶服務和行政工作中,利用虛擬助手和語音助手可以自動回答一些基本的問題,降低人工處理的壓力。

5.協作機器人:利用協作機器人(Cobots)與人類協同工作,可以應對需要高度協作的任務,提高工作效率。

6.遠程工作和虛擬團隊:利用遠程工作和虛擬團隊的模式,可以擴大招聘範圍,吸引更多的遠距工作者,填補特定地區的勞動力缺口。

7.自助服務和自助設備:引入自助服務和自助設備,例如自助點餐機、自助結帳系統等,減輕人力需求,提高服務效率。

8.職業培訓和再培訓:利用AI技術提供個性化的職業培訓,幫助現有人力提升技能,適應新的工作需求。

  AI人工智慧在缺工時期有助於提升勞動力的效率、擴大招聘範圍、降低成本,同時提高工作的智能化和自動化水平,有助於應對現代勞動力市場的挑戰。然而,同時也需要考慮到技術發展可能對某些職業的影響,需要以人為本的方式推進技術應用,確保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AI人工智慧,助攻高年級生重返職場

  數位轉型AI人工智慧為中高齡者和高齡者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同時也需要社會、政府和企業的共同努力,以確保中高齡者和高齡者能夠充分參與和受益於數位化的社會環境。這些措施有助於激發中高齡者和高齡者的就業動力,同時也有助於社會更好地善用這類族群的豐富經驗和技能。AI人工智慧在幫助高年齡者重返職場方面可以發揮多種作用,提供支持和增加就業機會。以下是AI對中高齡者和高齡者職業生涯的助力:

1.智能化職業輔導:利用AI提供個性化的職業輔導,了解高年齡者的興趣、技能和職業目標,提供相應的職涯建議。

2.職業匹配: 利用機器學習和大數據分析,能夠更精準地匹配高年齡者的技能和經驗與企業需求,提供合適的職缺信息。

3.在線學習和培訓:提供基於AI的在線學習平台,以便高年齡者能夠學習新技能,以滿足現代職場的需求。

4.智慧履歷建構: AI可以協助高年齡者建立具有吸引力的履歷,強調他們的經驗、技能和潛力,提高求職成功率。

5.自我行銷和個人品牌: 協助高年齡者在專業社交媒體上建立個人品牌,展示他們的專業價值和經驗。

6.適應性工作機會: 透過AI平台提供更靈活的工作機會,例如遠程工作、兼職或專案合作,以適應高年齡者的需求。

7.身體健康監測: 利用物聯網和健康監測技術,提供對高年齡者身體狀態的即時監控,確保他們在工作中的舒適度。

8.工作場所協助技術: 導入協作機器人和其他智慧科技,以減輕高年齡者在生產線或辦公環境中的工作負擔。

9.社區連結和支援: 透過社交平台和應用程式,建立高年齡者之間的聯繫和支援系統,分享求職經驗和資訊。

  這些AI應用有助於提高高年齡者重返職場的機會,同時促進他們在現代職場中的積極參與和成功。然而,也需要謹慎處理隱私和倫理問題,確保這些技術應用的公正性和透明性。

  麻省理工史隆管理學院教授湯恩(Zeynep Ton)在她所著作的書中呼籲,多元、平等與共融的職場是企業追求長期成長的必要條件。她分析,以往壓低人力成本的「壞工作」經營模式,在疫情發生前還能支撐產業成長,但在疫情過後,已經愈來愈行不通。若企業繼續採用壞工作模式,只會陷入找不到人、服務品質變差、無法展店、推不出新服務的惡性循環,進而影響經營績效。如何建立好的工作模式?不妨從加薪做起,其餘包括班表固定、簡化工作流程、提供升遷機會的系統改革。她的研究證明,唯有推動多元、平等與共融的職場環境,企業才能在大缺工時代持續成長。

  面臨缺工挑戰,政府及企業應共同努力,輔導及引導企業優化勞動條件,以利補實人力,改善缺工。當缺工成為長期現象,企業招人除了基本必須的提高薪資外,還需同時運用其他不同解法。要破解人才荒,不能再用老招式,必須學習新攻略。另外,企業必須重新思考用人觀念,運用數位科技或工具減低用人需求,提供友善職場進用中高齡及二度就業婦女等勞動力,擴大人力補充來源,才能在疫後經濟契機搶得先機,並維持企業長期穩定發展。

參考資料

1.勞部大調查...五大行業別 首季嚴重缺工 | 大數字 | 要聞 | 經濟日報 (udn.com)

2.企業解缺工2024新做法:為何專家指員工離職後,還要經營? | 遠見雜誌 (gvm.com.tw)

3.職缺這麼多找不到工作?大缺工時代為何仍有人失業、寧願待業/他商科畢業4.跑工地點出「1問題」 - 今周刊 (businesstoday.com.tw)

5.缺工時代|背後成因是什麼?哪些行業最缺人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6.https://www.managertoday.com.tw/articles/view/67657?utm_source=copyshare ©經理人

7.勞動部網站

圖01.2024大缺工時代來臨(示意圖)
圖02.人力需求淨增加概況
圖03.疫後人才荒!5大產業最缺人
圖04.工作人口降低與中高齡勞動參與率的提高
圖05.工作數歷史新高,但招募成效卻很差
圖06.日本社會普遍接受中高齡及高齡族群工作
圖07. 大缺工時代(採自TVBS)
  • 圖01.2024大缺工時代來臨(示意圖)
  • 圖02.人力需求淨增加概況
  • 圖03.疫後人才荒!5大產業最缺人
  • 圖04.工作人口降低與中高齡勞動參與率的提高
  • 圖05.工作數歷史新高,但招募成效卻很差
  • 圖06.日本社會普遍接受中高齡及高齡族群工作
  • 圖07. 大缺工時代(採自TVBS)